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鸟去留笼艺传承——中国的笼鸟文化

2015/11/5 16:09:17 点击数: 【字体: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牛立亭) 说到笼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舍话剧《茶馆》中的一段描写,“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见或不见,老北京胡同里喝茶、遛鸟、提笼子的富贵闲人形象就被艺术家老舍写出来,现于脑海。
 
      而中国笼鸟的文化,正应了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的话:“文化就是闲出来的。”北京微型鸟笼制作工艺大家刘子元也告诉我们:“笼鸟文化,其实就是玩出来的艺术!”而老北京的笼鸟之风,则是在明清以来,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清朝为甚。据说,满清贵族有圈养鹰犬的习俗,入关以后旧俗难改,加之此段时期,经济富足文化发展,于是满清贵族中便形成了以笼饲养禽鸟的风气。而在乾隆时期,鸟笼的制作达到顶峰。清宫造办处专门组织全国能工巧匠,为宫中制作鸟笼,其艺术品位和价值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皇家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文士、官员纷纷仿效,养鸟玩笼之风愈演愈烈,一直沿续到清末民初。时下,各类野生禽鸟种类减少,数量降低,几乎均被列为保护物种,其风不再。
 
鸟去留笼艺传承——中国的笼鸟文化
刘子元在制作微型鸟笼
 
      刘子元介绍说,“以笼豢鸟”虽然现在已经不提倡了,但是很久以前,中国就开始了养鸟。据了解,在《礼记》就已经有了“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的记载,唐太宗藏鹞听谏的故事也让人耳熟能详,虽有教导后人勿要玩物丧志之外,也直接证实了养鸟之风在唐朝皇室已有。但是,关于制笼技艺的言说,则是记载寥寥,由于无法解决防虫、防腐、抗氧化、风化等诸多难题,存留下来的古董级的鸟笼,即使是清中期以前的,也鲜有听闻。所以,鸟笼的制作历史究竟从何开始,尚未能查证。据卡拉鸟笼制作历史研究,在宋朝,其鸟笼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笼具制作进入专业化作坊生产。
 
鸟去留笼艺传承——中国的笼鸟文化
 
刘子元制作的花梨平顶笼
 
      但笼鸟文化因地区差异,又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方笼以京津鲁为代表,鸟笼的外形大多以平顶、圆形为主,四角抓钩,将鸟笼固定住,不能转动。制作上非常讲究,材质优良。南方鸟笼以苏杭川粤为代表,外形以方形、圆顶圆形为主,挂钩可以转动多以竹制。由于各家鸟笼制作技艺不同,制作难度也各有所异。而刘子元家里存放的大大小小鸟笼,均采用的是纯手工弯制而成,穿孔打眼,毫无拼接。笼丝密而不乱,细而不断,所有笼丝都是一根根手工穿插而成,制作工艺复杂,造型多样,难度极高。材质也涉及竹子、红木、紫檀、黄花梨等等。鸟笼无论大小,笼门都可以自由开合,更增加了制作难度。
 
鸟去留笼艺传承——中国的笼鸟文化
 
刘子元制作的微型鸟笼
 
      刘子元说:“现在,许多禽鸟已经是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动物,养鸟风气渐弱,但是笼鸟文化中的制笼工艺,却得到了艺术圈和收藏圈的认可。尤其的小而精的微型鸟笼,备受收藏圈和笼鸟界的欢迎。品相上等,材质优良的微型鸟笼,高达数万元以至更甚。”一般鸟笼,制作起来虽然复杂程序较多,但是并无较大难度,而刘子元的微型鸟笼,最小的直径还不到新版1角的硬币大小,提升了鸟笼的制作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鸟笼的艺术、审美、市场价值。
 
      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取精弃粕的过程中,虽然放弃了圈养珍贵禽鸟的风气,但是凝结着劳动人民技艺和智慧的笼艺文化,却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星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网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