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女性与我国传统丝织文化

2015/6/25 10:57:04 点击数: 【字体:

女性与我国传统丝织文化

    葛玉清

    我国是一个丝织大国,丝织文化历史悠久,丝织物的遗存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自古以来,丝织的民间基础宽广而深厚,妇女学习纺织或者女红,都是养成妇德、培养生活技能的重要手段。传统丝织文化不仅承载着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历代女性的巧手慧心和婉约情感。

    女性为丝而开源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传说故事与丝织有关。相传,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民间称嫘祖为先蚕娘娘,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蚕娘娘的仪式。在江苏苏州盛泽镇,现仍存有一座建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的先蚕祠,在南方其他很多养蚕区,也能看到蚕神庙。在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是轩辕黄帝3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被蚕农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机,又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

    嫘祖“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等虽都是传说,但与古文献所传和考古材料所示中国蚕桑、缫丝、丝绸的起源年代相符合,而且也同古代社会以性别为基础的历史分工是一致的,一定程度说明了女性是丝织制品的最早发明者。

    女性为丝而劳作

    我国以丝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特别是在唐诗、宋词中,许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杜甫等所作的诗词中,很多以丝绸为内容。

    有一首《黄溪竹枝词》中写道:“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侬撷好花枝。”这首小诗,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织丝绸姑娘的勤劳。她窈窕的身姿,娴熟的技艺,优雅的仪态,现在读来还如同在人眼前。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写道:“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寥寥数语,就描画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织锦图。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诗中,描写女性劳动的情景,“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蚕忙时节,女人们非常忙碌,养蚕才完毕,又立即采收蚕茧,通宵缫丝,上机织绢。这些诗歌的描写,印证了女性为我国古代丝织业的繁荣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女性因丝而美丽

    在我国古代,女子有“四德”(即妇言、妇容、妇德、妇功)之说。其中,妇功则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能否制作精致的丝织品是考量女子德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宋玉曾在《神女赋》中赞叹“罗纨绮绩盛文章”,是说精美的丝织纱罗好比那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的文章。

    唐朝时期,我国的丝织业较为发达,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丝织,掌握高超的技艺,生产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写出了丝织品的精美,随即又写道:“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记述了女工的辛苦,告诫人们要懂得珍惜这巧夺天工的珍品。在古代,丝织锦绣作为一种奢侈品代表着雍容华贵,彰显了那一时期的审美精神。这种奢侈品只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家才能享用。《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杨玉环就以善舞此曲闻名于世。为此,白居易创作了一首长篇《霓裳羽衣歌》,其中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轻如柳絮的丝缎,薄如蝉翼的飘带,起舞弄轻影的曼妙,以及舞者宛若天仙的美貌,把一个或一群身穿丝织品的女性写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

    女性以丝而传情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原就不断地向西北各族输出贵如黄金的丝织品。此外,还有一个“传丝公主的故事”,据说在唐代,瞿萨旦那国(近新疆和田附近)国王在与东国公主通婚时,曾让公主偷偷地将一些蚕和桑树的种子藏在帽子里,逃过了边关的检查,将蚕桑技术传到了该国。后来整个西域地区的蚕丝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妇女不仅是丝绸制品的生产主力军,她们还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她们以针线传情,将情感挥洒于尺寸之间,在丝绸制品上绣出雄伟的山川、描绘出百花绽放。这些刺绣技艺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许多作品已走向世界。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