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古代翻译是高危职业:乱翻译或被处以劳役刑

2015/5/19 15:57:30 点击数: 【字体:

  对于“谁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这种问题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和史料能够确切回答,但是,只要对目前公开的部分资料加以分析,一个笼统的结论并不难得出:最早的翻译家,也许是巫师,或说是神婆。

  在最早的原始部落,巫师这个职业,出现时间远早于翻译。即使出现了翻译,那么最适合担当此职的人,还是巫师。巫师的翻译对象,通常是“神谕”。当然不能指望天上的神和山野草民使用同一种语言,所以就靠巫师把神说的话翻译出来,说给周围的人听。虽然这听起来很不靠谱,但当时的人是相信的,最早的巫师也是祭司,负责传达神旨和预测吉凶。有时,他们也负责做幽灵的客服工作。

  希腊有一个地方叫德尔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遗产,那里是古希腊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各地国王或将军若有了什么迷惑,就可以跋山涉水到那里找到女祭司。她们通常会坐在一个三脚架上,聆听阿波罗的神言,并将指示从自己的口中传达下来。

  不同语言如何第一次亲密接触?

  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第一步只能直译。当然,这里的交流未必存着什么文化交融共同进步的念头,最有可能是因为战争。

  最初步的翻译是口译。有文字以后,双方都用它来记录发音以及这个词表达的意义。

  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语言,举个例子:一个只会说英文的英国人遇到一个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初译开始了。英国人要指着对方,说you;指着自己,说me;指着苹果,说apple;指着树,说tree……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这样的指示性语言一点点堆砌,加上熟悉了对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进行最基本的交流。

  后来,再从判断句衍生出各种各样解释,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内容。

  当然,从第二步到第三步,远比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来得艰难,所以需要越来越多做这样工作的人。不同母语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对彼此文化背景愈加了解,翻译这项事业终于从采集文明进入到了农耕文明,不仅出现了正规的词典,还有专业的翻译官大人。

  做翻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古代,翻译官们存在着很严重的语言能力欠缺问题,外语能力过四级的凤毛麟角。

  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公居摄六年,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

  周文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摄理朝政。交趾(今越南北部)南面有一个越裳国,为了表示友好,派出了三位翻译官向周公献珍禽白雉。

  如此大礼,跟尊重我天朝上国倒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路太远了,没有人既懂汉语又懂越裳国的语言,所以要先派一个翻译官将越裳国语言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反反复复辗转,才能译成汉语。

  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三个心累的翻译官辗转了九次,经历了一个类似“越裳语-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河南话……周朝官话”的过程,才翻译成功。

  此外,在古代,胡乱翻译则是一件很可能要命的事。早在汉代的法律中,就有对翻译人员的处罚条文。《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其中有载,汉简《具律》规定:“译讯人为非(诈)伪,以出入罪人,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翻译者乱翻译,导致对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他人因此被错判死罪,那么翻译者则会相应地被处以黥城旦的刑罚,这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实行反坐。

  由此可见,翻译这个如今还算体面的工作,在过去还真是一个高危职业。(据《人民文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北方新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