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普及读物。原书曾在上世纪80年代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后来出版社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再次修订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副挂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下文为著名学者李学勤当年为《汉字例话》一书所作序言,对该书作者在释读汉字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贡献作出了精当的评价,特此刊出,以飨读者。
宁夏大学左民安同志的大著《汉字例话》正编刚刚问世时,蒙他寄赐一部,我快读之下,获益甚多。后来他又送来《汉字例话》续编原稿,使我对其治学方法和规模进一步有所认识,可是我们暌隔山水,殊以尚未识荆为憾。不久,民安同志偕夫人姜翠萱同志特意前来北京,得以相见,接谈间其朴实的风貌、沉潜的气质,给我以深刻印象,于是相订以学术长相交往。谁料《汉字例话》续编未及出书,民安同志溘然早逝,我们见面的缘分竟然止此。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字又是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在中国以外,还有一些古代文明也创造了文字,但大多久已失坠湮灭,只是到近代才重新被发现和释读。汉字的传统没有中断,并且影响广泛,为日本等邻国所采用,有的学者曾有“汉字文化圈”的提法。汉字称得上源远流长,异常丰富。
正因为汉字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其衍变发展特别繁多复杂。大家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重新统一中国,推行以原来的秦国字体统一全国文字的政策,取得成功。随后汉代的人们,对先秦时期秦国以外的字体已经不能尽识。东汉时学者许慎作《说文解字》,对所收录的九千多个汉字加以说明解析,奠定了汉字文字学的基础。这部书兼采古文、籀文,又开启了先秦古文字的系统研究。自此以后,历朝研究文字源流的学者屈指难数,有很多贡献。尤其是北宋以后,金石学昌盛,拓展了汉字研究的领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更使这方面的探讨获得科学依据,进入崭新的境界。
现代海内外研究汉字文字学的学者众多,著作汗牛充栋,不过很多有关作品是相当专门的,并不适合对汉字有兴趣的大众的需要。事实上,需要有关汉字的知识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有人问某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讲,他们正是要求文字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汉字文字学的学者,有责任把这方面现代水平的知识提供给他们。
了解汉字不仅可以使大家更准确地使用汉字,还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体会认识。一种文字的形成,总是和特定的文化分不开的。有的研究者通过分析汉字的形、音、义,获得了大量文化史的信息。例如过去闽县程树德先生著《说文稽古编》,抽绎推求,有许多创见。只是他仅据《说文解字》,对于考古发现的多种古文字尚少涉及。海城于省吾先生也有鉴于此,在《甲骨文字释林》自序中说:“中国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的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料。”这指出了汉字研究在文化史探索方面的重要性。
写一部深入浅出的汉字文字学书,是不容易的。这一类书虽出版过不少,内容精当的仍然不多。原因是,要想写好这类书,必须在文字学这一博大宏深的学科中有多年的涵泳心得。清代的《说文》大家王筠,著作甚丰,可是他还专门写了一本《文字蒙求》,把当时水平的知识介绍给学习者。左民安同志的《汉字例话》正续编,以新颖的列举形式,将许多重要文字的源流演变,形、音、义各方面的特点,条分缕析,揭示无遗,这正和王筠的《文字蒙求》一样,是要以金针度人,而《汉字例话》的深度、广度,又远非《文字蒙求》所能比。这是现代学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民安同志的苦心孤诣所致。
由于《汉字例话》一书文笔生动,选例富于趣味,会使本来非常专门枯燥的文字学知识为众多读者所接受。借这部书把文字学传播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社会大众中去,是作者左民安同志多年的愿望,也将使他的辛勤工作长远为大家所纪念。
作者:李学勤(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