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的蟾蜍据说是月亮上边的仙物,甚至就是奔月嫦娥的化身,于是月亮有蟾宫的称号,蟾宫折桂则是科举时代士子功名的口彩。尽管如此,癞蛤蟆的俗名还是远比蟾蜍的官称更响亮。癞蛤蟆的癞,学名叫瘰疣,看上去有些狰狞,但又确实是它令人过目不忘极富辨识性的标志。
蟾蜍的归属是两栖纲,不过它的陆栖适应性更强,平时总是远离水源,产卵的时候才钻进水里。它的形貌,按照时珍大爷的描摹,锐头皤腹,促眉浊声,土形,有大如盘者。这副嘴脸,倒也和那个癞字般配。虽然和被封了王子的青蛙沾亲带故,可蟾蜍并不像王子那样善于跳跃,天赋一股平民气质,甘心底层,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夯实了走。每在田间地头,看见它蹒跚走来,步履坚定,一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派头,真是给个王爷也不换的境界。
就民间口碑论,似乎蟾蜍入药,貌似只有蟾酥。其实,在大爷的书中,首当其冲的还是蟾蜍的肉身。大爷说,今人皆于端午日捕取,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亦有酒浸取肉者。这样的炮制路径,颇有叫花鸡的风韵,足证药食同源的古训。
大爷引《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恶疮。此话精辟。因而主治项下丛丛罗列,要害正在治疮。大爷以为,蟾蜍是土之精,穴土食虫,伏山精,制蜈蚣,故而能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虻,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传说中的蟾酥其实是蟾蜍耳后腺分泌的浆液干燥制成的,新鲜的浆液色泽乳白,仿佛酥油,故而得名。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蟾酥富含蟾毒,虽然美艳如酥,却不可入眼,否则引发赤肿乃至失明。当然,倘若真的入目,也不是束手无策,紫草汁及时洗点,其毒自可消泯。
蟾酥的主治,大爷的书中先有罗列:小儿疳疾、脑疳,酥同牛酥或吴茱萸苗汁调,摩腰眼、阴囊,治腰肾冷,并助阳气,又疗虫牙,治齿缝出血及牙疼,听起来其中颇有些养生的意思,但究其根本,依然是料理发背、疔疮以及一切恶肿,乃疡科要药,六神丸之类中成药都将其纳入主力配伍,现代医学也将其用于休克和呼吸、循环衰竭以及强心。而所谓一切恶肿,亦足以涵盖皮肤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贲门癌,以毒攻毒,本酥的疗效,果然不愧其昭彰的名声。从大爷书中的序列看,蟾酥乃是后发,但论及药力和功效,则实当首选,一如文艺铺排中,厉害角色总是最后出场,民间所谓大轴是也。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