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三百年来误注出处的一则引文

2015/1/19 9:57:57 点击数: 【字体:

    清人刘淇名著《助字辨略》和近人杨树达先生名著《词诠》等书中有这样一则引文:“伏铭私荷,不任下情。”其引文出处注为:“谢朓《谢左传启》。”笔者先是在《词诠》卷5“任”字条(如见2004年7月中华书局北京第2版第14次印刷的版本第259页)中发现出处有疑惑,后来才追溯到《助字辨略》卷2“任”字条(如见中华书局2004年7月根据1954年章锡琛先生点校本第3次印刷的版本第117页)也有同样的引文和所注出处。

    查《助字辨略》的版本,大致有如下一些: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卢承琰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国泰本,咸丰五年(1855年)的杨以增本(又称海源阁本),近人杨树达先生作序的民国14年据海源阁刊刻的长沙本,近人章锡琛先生1939年、1954年、1982年和2004年的校注本等多种版本,其他该书的各种手抄本、书院刻本就更多了。至于《词诠》的版本也有如下一些:1928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本,1954年10月中华书局根据商务印书馆原版重印本,1979年10月中华书局北京第2版第11次印刷本、2004年7月第14次印刷本,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词诠》(《杨树达文集》之三),1977年6月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初版排印的“台四版”,等等。以上这些版本除了康熙五十年的卢承琰本,乾隆四十四年的国泰本我无法找到查阅外,其余的版本我都想法一一查找和核对过,这则引文和所注出处都是同样的。

    根据引文出处所说,我找来中华书局出版清人严可均辑录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3册《全齐文·谢朓·谢随王赐左传启》(卷23总第2921页)等文本查找,全文无以上引文,又细细查阅谢朓的全部诗、文均无以上引文,亦无《谢左传启》这一篇名。再查《艺文类聚》《初学记》《骈文类钞》《北堂书钞》等有关章节,亦无此引文。所查时日经久,费力甚巨,手工操作,目力所限,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犹如大海捞针,竟不得而知该引文的真实出处。查找中,昭名太子萧统《谢敕赉水犀如意启》有文云:“伏深荷跃,不任下情。”(《全梁文·昭明太子统》卷19第5页,总第3061页)与引文相似,疑为刘淇等人引注有误,或有所改动。于是我便就此打住,姑且作此结论,但内心仍很不踏实,时而叨念着此引文的出处。说起来,这是1980年前的旧事了,目的是为了校勘《词诠》这本工具书的引例,才这样煞费苦心的。当时计算机才刚在我们云南边疆推广,更无什么先进的检索软件。校勘、训诂,一切都按传统老办法进行工作。

    因手边上海书店出版的《昭明文选》字小,笔者便只好在网络上检看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这篇名著,又看到下一篇文章是《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顺便细看了一下,无意中才猛然看见该引文本出自江淹这一篇文章上,刘淇、杨树达二人的引文出处都张冠李戴了,竟然错注了引文出处一为近300年,一为80多年!江淹的这篇短文不长,现摘录如下:

    臣言,奉敕赐石砚及法书五卷,天旨又以臣书小进,更使勤习,敬阅籀篆,侧观砚功,张卫惭奇,金琼羞丽。臣夙乏翰能,素谢篇伎,空贲恩辉,徒隆慈饰,方停烟墨,永砥学玩,仰结圣造,伏铭私荷,不任下情。

    引自《全梁文》卷38。建平王,是指宋文帝刘义隆第七子刘宏长子刘景素的封号。建平,地址在今四川巫山一带。从刘景素幼年起,江淹便做他的师傅和幕僚,曾受宋孝武帝刘骏的刺命,赐建平王石砚等物,刘景素通过江淹回书叩谢,江淹因此写了这篇恭维刘景素和宋孝武帝的文章。“伏铭私荷,不任下情”是当时常用的客套话,即我恭敬地把您和圣上恩惠永远铭记在心,属下简直担当不了这些恩惠和感激之情。

    去年秋天,阅读中发现了此引文的真实出处,三十多年来的这个心结终于解开了,真令人喜出望外;清刘淇等人误注了三百年的引文出处得到了订正,从此以后,人们也不再误注误引了,心窃喜之,故写此文以记之。

    作者:张在云(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