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墓志近日正式公布:从墓志了解当时精英阶层的社会意识
日前,《唐昭容上官氏墓志》在《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6期公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和该院助理研究员耿庆刚就墓志文本进行了释读。
墓志确证上官婉儿葬地
2013年8—9月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发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出土墓志一合,保存完好,当时曾引起舆论热切关注。在结合史书记载,对全部982字的墓志进行深入研究后,李明和耿庆刚认为,上官昭容的葬礼与墓葬被毁都与太平公主有关。
两位学者就考古发掘情况和墓志文字的对应关系作了阐释。墓志称上官昭容葬地为“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两位学者认为,洪渎原在今咸阳市渭城区所辖渭河以 北、泾河以南、咸阳市区以东、汉阳陵以西的区域,此处地势高,泉深土厚,与汉唐长安城隔渭水相望,自汉代以来即为高等级墓葬区,以上官昭容正二品的身份, 葬于洪渎原并无不可。
按 照唐代的丧葬礼仪,已嫁女子从夫葬,未嫁女子从父葬。按照一般判断,上官氏为唐中宗所封昭容,理应陪葬定陵。上述两位学者认为,上官昭容与李唐皇室有隙, 系横死,不能陪葬帝陵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唐代官员为上官昭容选择墓地,仅仅是因为洪渎原是历史上传统的墓葬区,还是有其他更为直接的原因,尚待进一步考古 发现来揭秘。
从史学层面加强对墓志书写演变认识
从东汉到隋唐,墓志作为一种书写方式,其规范和文风的变化最能体现时代风气的转变和社会各阶层、各族裔人士寻求自我塑造的过程;墓志既是在“盖棺论定”,也 是在“洗心革面”。“如果不仅把墓志研究看作补史的一种途径,而当做史学分析的对象,需要对墓志出现的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和书写习惯等作深入推究。”北京 大学历史系研究员陆扬表示。
陆扬认为,要真正了解唐代墓志的书写特征,就必须深入考察南北朝的墓志。作为一种书写体裁,南北朝墓志对了解中古墓志风格的成型和演变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 史学界对南北朝时期墓志的价值了解比以往深入许多,可一般来说,考察墓志时的着眼点依然以政治史和制度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的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 究虽然扩展了墓志研究的范围,但总体研究范围有限。”
陆扬建议,学界应从史学层面关注墓志写作的特点和过程,强化对墓志书写演变的认识。另外,墓志是了解当时精英阶层中“关键的多数”的社会意识、文化心态和自我期许标准的一个比较直接的风向标。像对政治制度和人物事件一样,学界对这些内容也应保持同等的敏感。
墓志整理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墓志整理与研究不断推进。作为国家文物局委托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全30卷、59册)第一期工程的延续,“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又获批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三批)立项。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吴敏霞介绍说,该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就1949年以来历年发掘出土的陕西历代墓志,共同编辑了《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 卷》。作为该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已出版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收墓志916方,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数年收集,研究人员又整理出400余方陕西新出土 墓志,编为该项目的第三辑,列入该项目的第二期工程。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作为“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项目子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的整理与编辑,计划收录陕西省考 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所获的历代墓志约400方,其中大多数为未发表的新材料。目前,该子课题已基本完成了院藏墓志的统计工作,墓志录文、校对和说明编写正在 按课题要求开展,有望于2015年底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