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唐代开始出现储蓄机构 存在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

2014/12/25 10:32:13 点击数: 【字体:

  “储蓄”一词最早见于《尉缭子·治本》:“民无二事,则有储蓄。”

  《尉缭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作者为战国时期梁惠王时的尉缭;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时的尉缭所作;还有一种说法是该书系后人伪托。直至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不是伪书。据现有资料推断,《尉缭子》成书于战国比较可信。

  不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中的“储蓄”并非指金钱,而是指存积各种谷物。

  古人积钱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扑满,扑满是以泥烧制而成的贮钱罐,这种钱罐只有入孔,没有出口,类似于现在小朋友的储钱罐,其作用是积少成多,零存整取;另一种是窖藏,把金钱放入坛罐内,封好埋入地下或者其他隐秘之处。

  至于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大致起源于唐代。由于唐代的商业发达,城市里不仅大量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还出现专门替人寄存、保管钱物的柜坊。

  到了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并以此为业,开立钱铺,这也就是最早的钱庄,亦称票号或银号。清代中叶以后,银行随之兴起,才开始办理一些存贷业务。清代末期,又开办了邮政储蓄。 裘影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羊城晚报(2014-12-2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