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鲁迅的文字风格曾被评为“魏晋文章”

2014/10/30 15:13:07 点击数: 【字体:

  从鲁迅成名起,人们都知道鲁迅的作品是风格独特的。至于鲁迅作品风格独特在哪里,往往语焉不详。谈鲁迅的文字风格,这本是一本专著的题目,本文只能谈其大略。

  概括而言,鲁迅的文字风格就是“魏晋文章”。鲁迅五四时期的好友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思是鲁迅在思想上服膺托尔斯泰和尼采,而文字风格崇尚魏晋文章。这幅对联得到鲁迅的认可,他认为刘半农是懂自己的人。这一说法曾从其他方面得到印证。鲁迅的另一朋友,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曾回忆道,鲁迅受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影响很深,章太炎一生推崇魏晋文章,而不喜欢唐宋八大家,认为八大家的文章俗气,没有味道,因此章门弟子都是如此。

  那么,魏晋文章的特点在哪里呢?我们来听章太炎的论说:“观晋人文字,任意舒卷,不加雕饰,真如飘风涌泉,绝非人力!”台湾学者汪荣祖解释说:“盖魏晋文章文字,不仅起讫自在,而且持论精审,此乃太炎欣赏魏晋文章的主因”。

  鲁迅有一篇谈魏晋文章的讲演,非常有名,就是《魏晋文章及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他把魏晋文章的特点概括为四点:“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鲁迅解释说,“清峻”的意思是简约严明;“通脱”的意思是随便之意。总的意思是简洁而洒脱,在见识和文字两方面都不落俗套。明白了魏晋文章的特点,对于把握鲁迅文章风格就找到门径了。我们深思鲁迅作品的文字风格确实是在见识与文字上都是不同凡俗的。

  就见识一面看,鲁迅的见识总是比同时代的人超前一步的。在清末革命党人关注推翻满清政府时,鲁迅已经注意到国人的精神世界。民国建立以后,许多知识分子热衷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鲁迅认识到更根本的问题是“国民性”,这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国人如果不觉悟,无论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当枪毙示众的材料,或麻木的观众,“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再来说鲁迅的文字。熟悉国学的学者把鲁迅文字的风格概括为“魏晋文章”,这在其他学者的评论中也有近似的说法。李长之是最早写出《鲁迅批判》的人,而且鲁迅还看过书稿。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他一种多疑、孤傲、倔强和深文周纳的本色,表现于字里行间。”苏雪林是政治上仇恨鲁迅的人,但她在文字、文学上很佩服鲁迅,她把鲁迅的文字风格概括为“高洁峭拔”,近似于鲁迅说魏晋文章的清峻、通脱。近年风靡全国的作家木心,是熟悉世界文学的学者型作家,他对鲁迅的文字别有会心,他称鲁迅为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作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何谓文体家?就是对不同文体都有极高水准的人,这样的人自然寥若晨星。我们看鲁迅的不同文体,杂文是他手创,古之所无的文体,戛戛独造,自不必说。其他如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有极高水准。

  说到鲁迅文字的独特,人们最熟知的例子,就是散文《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寻常至极的风景,鲁迅仅用二十八个汉字,四个标点,创造了极具张力的艺术效果,新颖别致,不可方物。用古人的话来说,所谓“月出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鲁迅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文字风格,是其人生经历与学养造成的。鲁迅幼年遭遇家族变故,祖父下狱,父亲患病中年而逝,他们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过早承受人生的压力,他人的白眼,养成孤傲倔强的个性。从到日本留学开始,由于他思考中国命运的先知先觉,长期处于内心孤独寂寞的精神状态。他的挚友曹聚仁说:“大体说来,他是一个很寂寞的人”。他在《彷徨》上的题辞就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状态一直到与许广平结合后才有了根本的改变。从他的学养说来,他受到老师章太炎先生的影响,自然倾向于魏晋文章。加上他极为深厚的国学功底,极为开阔的人类文化的视野,长期的浸润,恒久的历练,终于熔中外优秀文化于一炉,达到炉火纯青的文字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开新境,卓然大家。正如木心所言:“文体,不是一己个性的天然自成,而是辛勤磨砺,十年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圆熟,片言只语亦彪炳独树,无可取代,试看五四迄今,谁有像鲁迅那样一只雷电之笔。”

  由于历史机遇、个人天才等因素,中国现代文学涌现了鲁迅这样风格卓异的思想大家、文学巨匠,他的思想、作品,是我们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刻苦学习。  □李世琦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燕赵晚报(2014-10-3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