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花蕊夫人或不存在 民间传赵匡胤因看中她害孟昶

2014/9/28 10:01:43 点击数: 【字体: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民间想象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谋害”孟昶,是因为看中了后蜀孟昶的太太花蕊夫人。但我倾向于认为:史上不存在这个“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旧五代史》不载,《新五代史》不载,《宋史》不载,《资治通鉴》不载,《续资治通鉴》不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载。也即是说:正史中没有关于花蕊夫人的记录。

  赵匡胤看中花蕊夫人所以灭后蜀?

  综合各种史料可知:“史上”共有3位花蕊夫人。第一位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徐姓,史称“小徐妃”,也号“慧妃”。第二位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费姓,或徐姓,也有人称之为“慧妃”。第三位是南唐主李煜的妃子,姓氏不详。

  李煜的妃子名花蕊,传播较少,传播最多的是王建妃子和孟昶妃子。这类故事,大多遵循同一个传播模型:将王建妃误为孟昶妃。

  譬如,关于花蕊夫人的姓氏,诸说不一,但一般以为她姓“费”或姓“徐”;而王建妃子花蕊夫人正好姓徐。说到著名的百首《花蕊夫人宫词》也是诸说不一,有人认为是前蜀主王建妃所作;有人认为是后蜀主孟昶妃“仿王建妃所作”;这里还是将王建妃与孟昶妃搅和到了一块儿。

  诸如此类,就在这种种传说中已经发现:很多野史记录,都把王建妃子的故事附会到了孟昶妃子身上,于是,有了“孟昶妃子是花蕊夫人”的传说。

  陶谷算是孟昶的同时代人,但巴蜀与中原暌隔半个多世纪,前蜀、后蜀已经有了“传闻异辞”。陶谷没有交代关于花蕊夫人的来源,因此无法确定他说的为真,当然,也无法确定他说的为假。陶谷《清异录》更是一部“当代传闻”之记录,而非“实录文本”之摘抄,内中可见有价值的“故实”,也可见想象奇特的“传说”。我倾向于认为:陶谷所说的花蕊夫人,很可能也是王建的妃子,而不是孟昶的妃子。

  陶谷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谷在太祖赵匡胤禅代之际,预先写好《禅代诏书》,本来是想邀功,但没有想到的是老赵反而因此对他非常轻蔑。

  陶谷的两个儿子考试,一个因为贿赂主考官,被人发现告到老赵那里,气得老赵罚了他两个月俸禄,还将儿子撤官。另一个儿子正儿八经考中了,老赵不信,又发明了“复试”,还好儿子复试也过了,但从此朝廷留下一个“复试”的政策,等于长久地羞辱了陶谷。

  史称陶谷不仅为人“轻险”,还特别“狡狯”。《国老谈苑》(宋·王君玉)载一事,说陶谷到吴越国出差,生病,吴越国王派人问候,他索要了十个金钟,事后写诗道谢。但他是中原名流,“金钟诗”一下子就在吴越国内流传开来。他觉得此事不光彩,回国时,在边境邮亭又写了“驿站诗”让人去传诵。此举目的就是试图以此诗“掩前诗之失”。史称陶谷之“狡狯,多类此也”。

  此人无处不有心机。赵匡胤说他长了“一双鬼眼”(宋·张舜民《画墁录》)。大宋初,比他名气更大更正的人物是窦仪。但窦仪与陶谷在前朝后周时就有矛盾,陶谷就秘密地在公卿间设计陷害排挤窦仪,结果窦仪一直没有坐上宰相位置。船山先生就认为:大宋初,窦仪是最有资格来做宰相的人物之一。

  这样一个陶谷,是有可能做黑幕文字“黑”老赵的。

  花蕊夫人可能并不存在

  由于“传说”比“故实”更有趣,所以坊间的传播规律就是:“传说”与“故实”比较,“传说”优先。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孟昶妃子“花蕊夫人”的故事正史不载,野史纷纭的原因。关于花蕊夫人,附会到她身上的民间想象太多了,被好事文人记录到笔记小说中,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据孟昶之后七百年的清人吴任臣撰《十国春秋》记载:花蕊夫人是蜀中青城人,徐氏。后来国亡,进入宋宫。但徐氏不能忘蜀,孟昶死后,她亲手画了孟昶肖像挂在宫里。有人问她此人是谁,答道:这是蜀中“宜子神”。

  更有带着同情花蕊夫人的后学以此证明她对孟昶的忠贞,说她内心如何丰富,痛悼自己的丈夫,云云。此事一望即知其假:宫中挂孟昶像,赵匡胤会认不出?民间想象的特点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用学界的话说就是“逻辑不自洽”。

  《国亡诗》写得是真美,但不足信;“宜子神”故事是真感人,但不足信。

  关于花蕊夫人之死,也有一种荒诞的记录。

  据孟昶之后百年的宋人王巩《闻见近录》记载:赵匡胤和兄弟赵光义在后苑宴射,老赵举起“巨觥”让光义喝酒,光义不喝,老赵还是要他喝。光义四顾庭下说:“要金城夫人亲自折一枝花来,我就喝。”于是老赵命金城夫人去折花。赵光义借机“引弓”将金城夫人射杀。尔后,“再拜而泣,抱太祖足曰: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据说赵匡胤“饮射如故”。金城夫人据说就是花蕊夫人。之所以要射杀花蕊夫人,按另一个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的说法是: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匡胤“惑之”,即被花蕊美色所迷,而赵光义多次劝谏,赵匡胤不听。所以将其射杀。

  这故实有三处破绽:一、不符合赵匡胤“敬畏生命”的性格逻辑。老赵一生不妄杀一人,怎么会在心爱的美人被人射杀后“饮射如故”?二、赵光义虽然是老赵亲兄弟,而且二人感情很深,但他怎么就敢“引弓”射杀皇妃?“金城夫人”,那是有“名分”的人物啊!三、这么大一场变故,而且又是“宋太宗”所为,在后来的《太祖实录》中为何不见记载?就说太宗“篡改”《实录》,最不应“篡改”的就是这事啊!至于各种史料“失记”,就更是解释不清的事了。我以为此事子虚乌有。

  更有一奇书《烬余录》。此书据称在南宋时已有,但七百年间不见著录,最后到大清光绪年间,世人才第一次目睹它的出版。此书记载,说宋太宗盛称花蕊夫人(笔者按:也就是非常喜爱花蕊夫人)。孟昶死,花蕊夫人进入赵匡胤后宫,“有盛宠”。等到太祖病重时,太宗呼之,太祖不应。于是太宗“乘间挑费氏”。传说中的花蕊夫人,或姓徐,或姓费,《烬余录》选择了“费氏”。太宗调戏费氏时,太祖醒觉,然后气得起来抓起玉斧斫地。据说,“皇后、太子至”而太祖已经进入弥留状态。又说“太宗惶遽归邸。翌夕,太祖崩”。

  这个记载不但人物对不上号(笔者按:太子根本就不在皇宫),事件也不对(笔者按:皇后来时,太宗从府邸赶来皇宫)。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记录说赵匡胤册立了花蕊夫人。如有册立,必有记录,而记录为零。

  顺便说几句,在历代王朝中,赵匡胤的后宫可能是人数最少的。他认为宫中女子太多,得不到婚嫁,有人因怀春而郁闷。如此,就是政制的缺失。“天人感应”学说,可能有“怪力乱神”的倾向,不一定是孔子儒学的方向展开,但它具有“天道制衡权力”的意味,是历代君王不敢无视的现象,也是历代贤相用来批评、监督、纠正君王的思想工具。老赵对天道有敬畏。于是让人“遍籍后宫”,总数是280余人。然后,老赵下诏:愿意出宫归家者可以说真话。当时统计,有50多人愿意出宫。老赵赐给她们白金、帷帐,遣还其家。赵普等人知道后,“咸称万岁”,认为老赵做得对。

  信天道、畏天命的老赵,会收纳花蕊夫人?赵光义射杀花蕊夫人,仿佛警惕“红颜祸水”,大义凛然,但事不足信;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很像是一代情种的风流记录,但事也不足信。

  花蕊夫人,一个惊艳的传说;她很可能并不存在。

  作 者:私家野史 主编

  定 价:35元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

  众多国内外知名历史学者加盟。这些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 论从史出。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书中所选文章几乎从未在正式的出版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角度和观点都很新颖,每个作者均不人云亦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法制晚报(2014-09-2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