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我们今天常用荷包鼓了来形容某人发财了。荷包就是古代人的钱包,不过古代的荷包不仅装钱,还装其他出门必需品。
洛阳汉服爱好者胡蝶的想法,大概和许多人一样:旧时贵公子出门,后面跟着小厮,替主子捧着吃、喝、用的东西;公子啥都不用拿,摇着折扇装风雅,腰上挂个精巧荷包就行了。
据《中国历代服饰艺术》记载,清代女子将荷包挂在衣襟或旗袍扣上,男子则将其挂在腰间。过元旦时,清帝身上要挂十个荷包,里面放有“年年如意、双喜、金银八宝”等。皇帝觉得哪个臣子顺眼,就赏给他一个,以示恩宠。
荷包的前身是荷囊,其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
囊就是袋子,荷是负荷、负担的意思。
早期的荷囊乃贵族用品,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故名持囊、挈囊。有的囊上绣有兽头纹,所以叫兽头囊。当官的上朝时会带个紫荷——紫色的皮囊,“背于左肩,系于腰际”,里面装笏板。
兽头囊、紫荷大概比较大,曹操嫌带着不方便,便“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这在《曹瞒传》里有记载。
到了隋唐时期(一说南北朝),佩囊成为一种规矩。官吏们把囊佩在腰上,盛放印绶。官越大囊越金贵,二品以上的大官,可以佩金缕囊。
唐代人细致,放官印的囊跟装杂物的囊是分开的。装杂物的叫鱼袋、龟袋、蹀躞七事——七事是佩刀、砺石、针筒等7种杂物。
当时的女人,爱效仿胡人打扮,腰上挂个荷囊。想知道胡人咋打扮,请看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里有个吐蕃使者,腰上就挂着荷囊。
时髦的唐代人还发明了承露囊,相传此囊装的是露水,以露水洗眼,可保目明。这种囊格外小巧,几乎装不了什么东西,只能当装饰品。
待到宋元时期,荷囊在民间已经相当普及,且有了荷包这个叫法。随着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日渐精致,可绣葫芦、石榴、凤戏牡丹、麒麟送子等各色花纹。其分类也日趋成熟,钱荷包、香荷包(又名香囊)、针线荷包、钥匙荷包……应有尽有。
荷包可作赠礼佳品,传情达意。在古典小说里,常有富家小姐亲手绣香囊赠给穷秀才当定情信物的情节。
现在哪还有人送香囊?直接送香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