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有一条记载,很有意思。
有子问曾子道:“向老师(孔子)问过丢官去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哦!我听到老师对此说过这样的话:‘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马上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确实是从老师那听来的。”有子坚定地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
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老师说的。”有子说:“那一定是老师针对某人某事而说的。”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太神啦!有子说话很像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老师说:‘像这样奢靡,不如死了腐烂得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丢官离开鲁国,回国时,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以谋求复职。老师说:‘像这样行贿以求复职,还不如贫穷得越快越好啊。’——希望丧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这个故事好,却也有破绽。最大的破绽是,把曾子显得太幼稚浅薄了。“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样极端的话,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基本主张?对这样一个不太难的判断题做出正确判断,有子有此能力,曾子更有此能力——难道我们忘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正是曾子的话?
该故事后面还写曾子再见有子,傻傻地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不是老师的主张的?把曾子描写得如此心智缺乏,以衬托有子,很过分。我以此怀疑此则记录的真实性。
按照孟子的说法,因为“有子似孔子”,以至于同学们在老师去世后,想把有子当作老师侍奉。《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关此事的记载,关于曾子的部分就比《檀弓》中的那个故事靠谱。“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子夏诸人强迫曾子接受他们的主张,要尊有子为师,曾子正色拒绝:不可!哪一条河可比江汉,哪一种光可比太阳,哪一个人可以登天?!
这才是曾子本来的气概:不屈不挠,壁立千仞。道德上宁可求全责备,绝不委曲迁就。
他对别人绝不姑息迁就,对自己更是如此。还是《檀弓·上》:曾子病重,学生乐正子春和儿子曾元、孙子曾申在床前看护,一个童子坐在角落举着蜡烛。突然,童子说:“华丽而光滑,是大夫睡的席子吧?” 乐正子春赶紧打断:“闭嘴!”但曾子还是听到了,吃惊地说:“嗬!”童子又说:“华丽而光滑,是大夫睡的席子吧?”曾子说:“是。这是季孙大夫赐给我的,我还没能换下来呢。元,起来,把席子换下来。”曾元说:“爸爸您病很严重,不能翻腾,等到天亮,我们再换吧。”曾子责备儿子:“你爱我还不如这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有什么可求的?我能合乎礼而死就满足了。”大家只好一起扶起曾子换席子,席子换了还没躺好,曾子就断气了。
同样是《檀弓·上》,我们看看曾子如何教训子夏。子夏因为老年丧子,日日痛哭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去他家安慰他说:“我听老师说过:朋友失明了就要为他哭泣。”说着说着,曾子就哭了,子夏也哭,并边哭边埋怨:“天啊!我没有什么罪过啊!为什么让我承受丧子失明之痛!”曾子发怒道:“卜商!你怎么没有罪过?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师于洙泗之间,老师死了,你退而老于西河之上,让西河的老百姓把你当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父母去世,你守丧期间并无什么表现让民众称道,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死了儿子,你不能节哀顺变,竟至于哭瞎眼睛弄残自己,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你告诉我,你怎么无罪!”子夏扔掉拐杖,拱拜曾子,老泪纵横,一连声地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同学们独自居住,孤陋寡闻,孤单寂寞,也太久了!”
不知为什么,读这一则,我潸然泪下。鲍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