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中国哲学文化的重心——孔子及其儒学,历来有很多大家都讲述了其重要性。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钱穆在《孔子传》的序言中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5000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1989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干事泰勒博士在孔子诞辰2540年纪念会上讲:“如果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许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中外学术大家的这些典型说法提醒我们,站在今天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无论如何也容不得有半点忽视,而应给数千年来影响历代中国人的“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下一番爬梳剔抉、陶冶浑成的功夫。美籍华人学者邵耀成的《孔夫子:迹近真实的故事》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有意义的作品。
二
《孔夫子:迹近真实的故事》一书力求尽力还原孔子的历史故事,致力于在《史记·孔子世家》的基础上,将孔子的言行尽可能安置在一个有明确时间坐标和地理方位的基础之上。历史学当然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讲求有一份证据说一句话,每一件事情都要有材料支持,故特别强调重论证。但史家在史料未及的缺环处,也有可能做出“以意敷演”的努力。过去的日本学者中井积德对《史记·伍子胥传》中司马迁的写法曾说:“太宰嚭之谗、子胥之叹,史公之意敷演。”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看待邵氏此书中这种史料之间的敷演及想象之处,虽不能确定说一定符合历史真实,但却符合人之常情,故也因此而具有了“可信性”,具有了艺术真实性,这也就是本书副标题强调追求“迹近真实的”孔子故事的缘由。
邵耀成在大学时代于英国研习数学,后来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故其擅以数理思维而疑问发难解题。本书在剖析案理方面当称缜密和清晰,特别是本书中的12个表,将在故事叙述中难以表述的问题,通过自己所考证的孔子行径的时间坐标、地理方位等,化繁为简,有条有理地呈现出来。这种以表叙事的独特本领,更使本书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本书对《论语》《诗经》等文献的引用与解读,方便了非专业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以及一般读者对本书的阅读。相关考古及孔子已有研究的成功引用,丰富了本书的历史文化底蕴。书中所附的12个表及充溢其间的精确时间、地理距离等数据,保证了本书正文所述故事的可信度,而这些附录也将为相关研究带来进一步的检索便利。正文中穿插其间的大量当时社会实践以及作者信手拈来的中外人物典故和中美法律比较,更增加了本书的阅读趣味。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大量引用的《论语》囊括了孔子全部思想的精髓,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都被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被熔铸成中华民族的性格,但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政治家读到的是治国安邦,哲学家读出了自然人生的天命观,教育学家收获了博大精深的理念,而本书作者则自信地给出一个属于当年的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当今生活的屏幕上。
通常对孔子的研究,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毕竟还是13亿中国人中的极少数人从事的工作。虽然中小学课本中通常也会选一些《论语》片段,但终究不能完整地表述孔子的思想与故事,而本书则是将孔子及其事迹传达给哪怕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读者的努力。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其心志可鉴。另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以先秦诸子最为世界所知,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本书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编审)
链 接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在他的《孔子传》中,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当中年份的混乱与事件在何时发生,曾庄重地表示了遗憾。他说:“一则选择材料不严谨,真伪杂糅;一则编排多重复,次序颠倒。”他认为《史记·孔子世家》给人们一个叙事纷乱的感觉,而且司马迁往往会把同一件事情因来源不同而重复说一遍,可是时间的次序却互不吻合进而产生混乱。但没有《史记·孔子世家》,就没有孔子生平首尾连贯的传记。鉴于此,《孔夫子:迹近真实的故事》一书的作者致力于把《史记·孔子世家》的年份整理出来。因此本书叙述的孔子故事,是以《史记·孔子世家》为纵轴,以《左传》为横轴,以《论语》对话为中心,构建起孔子的生平,并陈列标注资料的出处,进而将本来有些纷乱的事件记载梳理出头绪。这样,孔子一生的故事、言语便条理清晰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了。(原标题:将孔圣人还原为孔夫子——评《孔夫子:迹近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