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圆之时。秋高气爽,中秋节至。瓜果成熟,谷物丰收。家人团圆,友朋会聚。中秋节习俗,由祭月而赏月,由月圆而家庭团圆,由秋实而庆贺丰收......时代在演进,习俗在丰富,而传统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冯骥才语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又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之为中秋,也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因为这一天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故又称之为团圆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关于它,有着不少的传说流传下来,经常听到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玄宗漫游月宫......或许是从小听着这些传说长大,所以,人们对此节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个人都希望,在中秋之夜,一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吃月饼,唠家常,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在中秋节当天,各地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上演。中秋祭月、文人赏月、玩花灯、舞火龙......这些民俗文化的韵味,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的。
为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也为了丰富、活跃广大市民的中秋节活动,今年,由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郑州绿化博览园承办的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活动自9月19日至9月21日展现在郑州绿化博览园中。此次文化节以中秋传统民俗为主线,由“会、展、节、赛、演”五大元素构成,内容主要有四大板块,分别为:民艺展示区、民艺展销区、民艺表演(赛)区及中秋主题晚会。这次活动主要是以传统民间工艺品为表达形式,围绕“月宫、嫦娥、吴刚、玉兔、桂花”等神话传说背景,通过一个个承载着中秋文化的艺术作品,向观众传递“团圆、祥和、友善、大爱”的中秋文化主题。
中秋当天,晴空万里,和同事早早的到了绿博园。时间还早,园内人还不是很多。在景区中心广场,看到很多白色的小棚子,走近了看,才发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特产展示。有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宋都的汴绣、泥人李世家、景家麻花、道口烧鸡.....据了解,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原六省中秋民间工艺美术联展,看着这些不同的民间艺术作品和地方特产,感觉到的,是相同的文化渊源。
进园的人越来越多,每个展位前,都有人驻足,细细欣赏着,这些艺术作品。从游客的脸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情,有新奇,有惊讶,有对作品的恋恋不舍......他们喜欢这些作品。作品的主人——这些民间艺术家们也很热情,耐心的回答着游客们不同的问题。整个广场简直就是各地不同的民俗汇聚而成的文化大海洋。
“咚咚咚咚咚”,景区中心广场传来阵阵的锣鼓声,这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尽管此时的太阳已经有点小晒了,但表演的人却是精神抖擞,这让台下看鼓的人也兴致满满。虽然都是四五十岁的阿姨,但她们却像是西北的汉子,敲出的鼓声铿锵有力,确是震撼着台下的观众。人群里开始有人叫好,还不时爆发出掌声。这鼓声就像是翻滚的海浪,整个广场,就是漂在浪上的一艘小船。擂鼓表演结束后,我的思绪还在鼓声里飘荡。
随后,和同事一起去了溢洋汴秀展、汝州民间工艺美术展、神农陶艺展和中原六省中秋文化民间艺术联展。看到了来自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河南六地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中,有很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作品中,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数秦氏绢艺和嵩山木雕。
据了解,秦氏绢艺是由清朝末年河南省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人秦兴旺首创,经世代相传,由第十一代传人秦三杰发扬光大的绢刻艺术,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蝈蝈白菜》
看到这幅作品时,觉得不可思议。两颗小白菜依偎在一颗大白菜的身边,大白菜上,趴着两只青色蝈蝈。内容实在简单,可是作为一件工艺品,能如此的逼真,却是很不简单。这幅作品出神入化,妙趣横生。你看这白菜碧翠,叶叶叠裹,层次分明。蝈蝈更是形神兼备、活灵活现。只见它们圆睁着大眼,静静的伏在大白菜上,鼓鼓的肚子,似乎随着呼吸起伏,细细的长须,高高扬起,似乎随着微风颤动,神情好不悠然。这逼真的作品,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作品《神韵》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山木雕,因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嵩山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或许是因为从小就对木头雕刻的东西十分的感兴趣吧,所以,这幅名为《神韵》的嵩山木雕作品,深深的吸引到我,在心里默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无声的交响乐》。站在作品前情不自禁的欣赏起来,动也不动!细细看来,感觉它是一幅画,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又像是一支舞,静中有动。这绝美的艺术品中似是有无限的生命活力在跃动,这作品也因这活力而变得灵了!
在这大自然的游览园里,处处弥漫着的,是传统中秋佳节的浓浓温情。也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这深邃,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C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