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道德经》: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2013/9/29 10:27:35 点击数: 【字体:

《道德经》: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与洛阳相关:或由洛阳人所著,或所述为洛阳事,或成书于洛阳……那些发黄的纸张背后,闪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本系列中,我们就选取部分古籍,看看它们当年的模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

  老子出函谷,著书五千言

  老子是国际公认的智者,也是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牛人”。比如,现在谁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还会自称“老子”,这样至少在心理上就有了优势。

  而老子一生中最牛的事,就是著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书被后人视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甚至有人断言,它是影响未来世界的一部经典。这个结果,大概已经超出老子本人的预期了,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未必会料到后人会如此需要他的智慧滋养。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他长期在洛阳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可能就是在周王室设置的这个重要岗位上,老子成就了自己。你想啊!天天守着那么多王室典籍,想不做到博古通今都难。当时老子已有很大名气,以至于孔子都成了他的“粉丝”,千里迢迢从山东赶到洛阳向他问礼。

  然而,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终于有一天,老子的官做不成了。据史料记载,那是公元前518年,老子守丧期满返周。随后,周王室发生了长达18年的内乱,史称“王子朝之乱”。最后,王子朝逃亡楚国,还带了一批旧僚和大量的周王室典籍。

  老子受到牵连,辞职离周。还有一种说法,称他是“见周之衰,乃遂去”。当他骑青牛走到灵宝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拦下:“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不著书出不了关,老子只得著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之后便“不知所终”。他的最终归宿,成了千古之谜。

  “关于老子的结局,传说很多。这两年,又有人推测当时他随王子朝‘奔楚’,到了南阳,只是在文献中没找到依据。”我市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说。晁会元祖籍南阳,晁姓便因王子朝而来。他说:“王子朝在南阳被杀后,王子朝的子孙便改以朝为姓,称为朝氏。古代‘晁’与‘朝’通用,又写为晁氏,这就是晁姓的主要来源。”

  圣人大智慧,全球称经典

  读过《道德经》的人,大概都会被那简洁优美的语言所吸引,从而进入一个朴素自然的境界。书中五千言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充满了宇宙与人生的大智慧,许多现世的困扰在它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也正因此,老子的影响力不局限在国内,他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早在唐代,从洛阳走出的高僧玄奘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了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又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如今,各种外文版《道德经》已有一千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进行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中,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道德经》。”晁会元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等,都对《道德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还有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也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比如爱因斯坦家的书架上,就放着一本已被翻烂的德文版《道德经》。

  实事上,老子及《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许已超出我们的想象。他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几乎每4个德国家庭中,就有一家藏有《道德经》。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甚至说:“《道德经》是未来世界的一部书。”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而不同的人读《道德经》,又总能读出不同的感悟。1939年周恩来在绍兴时曾说:“我认为《道德经》里最精彩的一句话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对平等、民主、自由状态的认可和追求,体现了一位优秀政治家的情怀。

  栾川老君山有一面巨大的“道德经墙”,许多人曾在那里“面壁”,对老子的每句话都细细思量,着眼未来的人说:“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图片由晁会元提供)

  流传久而广,注本三千家

  “《道德经》最初名为《老子》,流传很广,形成了很多版本。现在人们所说的《道德经》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是从魏晋以来误传的,其实应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晁会元说。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正如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所言:“《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而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其中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应是人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

  “战国竹简本没有完整篇次,更像是摘抄本或草稿本。其次,就属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了。”晁会元说。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人们发现的《道德经》帛书是甲乙两个版本,没有分章,德经在道经之前。上篇言处世之方,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下篇言宇宙本根,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道经。

  在历代《道德经》版本中,流传较广的当属先秦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还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章句》及魏晋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等。唐写本的《老子》残卷,则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

  “目前存世的完整抄本,有元代赵子昂抄本2卷、元代鲜于枢抄本2卷,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晁会元说,他收藏的《道德经注解》是清乾隆三年致和堂刻本,元代吴澄注。

  吴澄是江西抚州人,又称吴临川,元代先后任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经筵讲官等,属朱熹学派。他长期居于穷乡僻壤,“研经籍之微,玩天人之妙”,在朝做官的时间并不长。

  “吴注本流传不多,古本已失传,致和堂刻本为存世初刻,十分稀有。据《中国善本书目》记载,该书原来在海内外仅有一套,现存在湖北省图书馆。”晁会元解释说。(记者 张广英)(原标题:《道德经》: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9-2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