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匾额背后的故事:云梦山下办书院 安贫乐道育后人

2016/8/23 11:12:51 点击数: 【字体:

匾额背后的故事:云梦山下办书院 安贫乐道育后人
 
    匾额状况:“品学兼优”匾额长190厘米,宽90厘米,上款为“恭颂大师范文池郭老夫子德教”,下款为“受业门人仝立,光绪三十一年新正榖旦”。该匾黑地红字,书法精妙,由于保存不善,左、右、下方的边框已经缺失,从上框来看,四周边框原本雕饰“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 
 
  专家评析:此匾属教泽匾,是众多学生为了感谢授业恩师郭文池老先生的辛勤教育,共同为其敬献的匾额,夸赞老师具有优秀的品德和卓越的学识。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新正”是中国民间对农历一月的别称。
 
  安贫乐道郭梅山
 
  新安县城西北有一座名山,当地人称为云梦山,畛河出其北,涧河流其南,层峦叠嶂,万壑腾烟,景色十分秀美。此山历史悠久,曾先后发现过高平寨、南岗、东窑等古文化遗址,经鉴定,分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型,丰富而又神秘。
 
  云梦山南麓有一个村庄名叫高沟,居住人口不多,以郭姓为主。在这个山村里,一条被称为“学沟”的土沟两侧,至今仍留存着清朝末年当地人兴办书院的旧址,沟旁的一户郭姓人家,也还珍藏着一块“品学兼优”匾额。
 
  这个书院究竟是谁所办?匾额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往事?日前,记者邀请我市文史学者孟庆德前往寻访。
 
  孟庆德先生介绍,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高沟郭氏家族的历史。根据村中的《郭氏家谱》记载,这里的郭姓人士为唐代著名军事家、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裔。明朝末年,还出了一位享誉河洛地区的一代名士,就是郭士悫,世称梅山先生。
 
  这位郭士悫,原本名叫郭士杰,幼时虽然聪明异常,但仅仅粗读诗书。到了青年时期,他性格豪爽,往来各地结交朋友,尤其能喝酒,每次友人相聚,一饮就是数斗,常常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被人戏称“类河朔大侠”。年纪渐长,他的性情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遇到了尤时熙、孟化鲤这两位先生,听了他们的教诲后,深受启发,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
 
  尤时熙、孟化鲤这两位先生,在明朝中后期可是响当当的理学大家。其中,尤时熙为洛阳人,字季美,学者称其为西川先生。他是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举人,长期潜心钻研明代理学大家王阳明的学说,著书讲学,以修道明基为己任,当时陕西、洛阳一带随从他学习的读书人不计其数。孟化鲤为新安县人,青年时拜尤时熙为师,发奋攻读,在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等官职,曾因得罪权臣被削职为民。回归家乡新安后,他创办川上书院,大兴讲会,讲习理学,教授学生,一生曾培养出了吕维祺、李日宣、王铎、张抱初等诸多高官学者,学者称其为云浦先生。尤时熙、孟化鲤承上启下,使洛阳成为王阳明学说北传过程中的两个传播中心之一,让起源于洛阳的理学再次在它的故乡发扬光大,意义深远。
 
  郭士悫拜尤时熙、孟化鲤为师后,长期跟从孟化鲤学习。孟化鲤特别将他的名字由士杰改为士悫,起号“梅山”,激励他做一个诚实、谨慎的君子。从此以后,郭士悫痛改前非,原本嗜酒如命的他,开始滴酒不沾,矢志不移地追随老师,虽然家境后来衰落,但他仍安贫乐道,发奋苦读。渐渐地,他学业大进,成为一个理学名家,经常帮着老师在书院里教授学生。
 
  孟化鲤去世后, 郭士悫伤心万分,如丧父母,天天痛哭流涕。他原本打算将老师的言论、著述系统整理一番,印刷出版,但着手不久,就因为思念老师过度一病不起。病入膏肓之时,前来给他诊治的大夫要用白酒作引给他服药,可他一闻到酒味,就记起了老师的教诲,坚决不吃,最终大病不治,追随老师而去。后来,人们将其神位移进县城孟云浦祠,作为一个乡贤来纪念。
 
  耕读传家品学优
 
  秉承祖先的优良传统,高沟郭姓人士世代耕读传家,兼习武艺,在清朝中后期更是人才辈出。
 
  十六世的郭兰亭,字绍文,饱读诗书,才艺过人,被国家最高学府的国子监直接选拔为监生。后来,他被封为武德骑尉,做了一个正五品的武官。
 
  郭兰亭有六个儿子。长子郭先立为人耿直,急公好义。同治初年,捻军进犯洛阳,攻至新安时纵兵劫掠杀戮,百姓朝不保夕,流离失所,郭先立多方奔走,组织民众奋起抗击,最终遇难;次子郭中立和三子郭鼎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考中秀才,其中郭中立还是新安县学的廪生。
 
  郭兰亭的老四儿子名叫郭正立,不仅发奋读书,同时还刻苦练习武艺,精通各式兵器,力大无穷。民间相传,他一骑上马,疾驰如风,随心所欲,平时所持的一把大刀,重约百斤,一舞动起来,水泼不进。后来经过乡试、会试等层层考试,得中武进士,被钦点为守备,节制一方军事,担负一个地区的防御重任。
 
  到了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虽然社会愈加动荡,但高沟郭氏族人依旧勤学不辍。其中,十八世的郭启绪官至云骑尉,郭彪通过考试,成为廪生。
 
  这个郭彪,字文池,虽然只是一名秀才,却非等闲之辈。他志向远大,博览群书,对理学研究十分精深,只是由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才没有在功名上有更大的进展。他就是“品学兼优”匾额的主人。
 
  当时,看到当地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大批青少年无所事事,郭彪殚精竭虑,奔走四方,最后倾尽家财,在高沟村创建了一个书院。书院因为地处云梦山之南,遂被称为“云阳书院”。这个书院的规模虽然不大,场所起初也仅仅是几孔土窑洞,但由于郭彪才学卓异,再加上从四方延请来的均为名师,很快声名远播,前来就学的人络绎不绝。仅过数载,这里培养出的学生中,就有郭敬、孟波等人考中秀才。一时间,云阳书院被誉为清朝末年新安教育上的一枝奇葩。“品学兼优”匾额,就是众多门人学生为了感谢老师郭彪的恩德,特别为他敬献的。
 
  云阳书院传到今
 
  说到郭彪创办的云阳书院,我们在这里还想顺便介绍一下明清时期新安书院发展的概况。
 
  据《新安教育志》记载,书院从唐代开始出现,全国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宗在京师创建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当时书院的功能主要为收集、校勘、整理典籍。宋代,全国曾有四大书院,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应天府书院和嵩阳书院。在洛阳,由程颐创办的伊川书院也享誉海内。到了明朝中后期,书院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遍及各地。在明清历史上,新安曾经先后建立过8所书院。
 
  这8所书院,最著名的就是川上书院。该书院创办于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设在新安县城南的涧河岸边,为上文所讲的著名理学家孟化鲤的讲学处,前来求学之士涉及陕西、河南、山西等数省。其次为芝泉书院,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由南京兵部尚书、理学家吕维祺创办。该书院存续时间很长,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被当时的知县从城北的芝泉移建到县城西街。
 
  另外,知县张济世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创建了东垣书院;介杭等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在滩子沟创办了明新书院;进士韩瞻斗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在庙头创办了方阳书院;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云水村创办了青阳书院;清朝末年芦院村又创办了成德书院。
 
  孟庆德先生介绍,这8所书院是明清时期新安县开展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先后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对新安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比如现在的高沟村高沟小学,就是在郭彪创办的云阳书院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教育机构。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08-11-2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洛阳印象,从一座丽景门开始吧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