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洛阳的周公塑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这句诗,讲的是西周周公旦,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洛阳城的营造者。
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礼”源于周公。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是周公的陪祭,周公塑像在中间,孔子塑像在旁边,文人先拜周公,再拜孔子。
然而,自唐玄宗起,周公被请出祠庙,自此以后,文人只尊孔,不再尊周。这是为什么呢?
辅佐朝政
辅佐武王伐纣灭商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姬旦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是我国西周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建筑学家、易学家。
周公辅佐武王制定灭商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武王带兵与商军在牧野对阵,商军节节败退。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自焚于鹿台。
至此,商朝灭亡,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来,周公受封于鲁地(记者注: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是为西鲁;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东鲁),但他留在都城辅佐天子,由长子伯禽前往鲁国就任。
摄政七年归政成王
西周初建,百事待兴,武王病重无疑使得新政权面临危机。周武王认为周公是继承王位的最佳人选,但周公拒绝了,他不愿打破传统。
后来,周武王之子姬诵继承王位,为周成王。成王年幼,周公代理国政。
时间一久,他的摄政在朝中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开始在朝中散播周公流言,很多人听信了流言,就连周成王也对周公产生误解。
管叔等人还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史称三监之乱。
周成王二年开《金縢》书,书上记载了从武王去世到成王二年的史事,成王从中看到了周公的苦心,专门将周公迎回,周公遂得继续摄政。
周公回归后,为巩固周朝统治,率兵东征平叛,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继之乘胜东进,消灭了参加叛乱的50多个小国,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从此以后,周对黄河下游的控制比较牢固。
三国时,曹操曾作《短歌行》,感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制礼作乐
“周礼”成为当时的社会规范
周公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周公辅佐周成王共七年,国家渐渐走上正轨,需要一个统一的制度来规范国人。第六年,周公开始在洛阳制礼作乐,在总结夏礼、殷礼的基础上,制订了周朝典章制度,即周礼,成为当时的社会规范。
周礼非常复杂,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洛阳周公研究会会长、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姬传东介绍,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主要是“礼义”、“礼仪”、和“礼俗”。
在姬传东看来,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周朝的统治彻底走向正轨,对巩固周王朝起到重要作用。
奠基儒家
周公缘何被“赶下神坛”
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礼”,源于周公。
“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是周公的陪祭,周公塑像在中间,孔子塑像在旁边,文人先拜周公,再拜孔子。”姬传东说。
周公庙博物馆馆长周海涛介绍说,周公去世后,后人尊称他为“元圣”,他在孔子之前就被称为圣人。
那么,为何周公被“赶下神坛”呢?原来,唐朝时,武则天称帝,她自称是周王朝后人,遂定国号为“周”,在朝廷尊武抑李。武则天之后,她的儿子李显、李旦,侄子李隆基相继即位,他们尊李抑武,准备把李姓重新抬高,把武姓压下去。
由于武则天自称是周王朝的后人,国号也是周,所以唐玄宗下诏书,命人将周公从祠庙请出来,要求文人以后只能尊孔,不再尊周。
营建洛邑
“没有周公,就没有洛阳”
周公还是洛阳城的营建者。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归途中停留在如今的河南偃师市附近。武王与周公商量,周朝都城在西,虽然商被灭,但如果想稳定这块土地,必须要在东方建立新都。
最后,他们选定了洛水和伊水弯曲处的这片平原,但因当时政权还不稳定,所以没有来得及实施。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愈发意识到在东边建立新都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大规模营建新都,名为洛邑(记者注:又名成周,今洛阳市)。
“在周公和召公的统领下,他们在洛水旁修起了宗庙、宫殿和市肆,一座与镐京遥相呼应的巨大城市修建起来了。新都内城方1720丈,外城方71里。”姬传东说。
西周时期,洛邑成周与镐京宗周同为国都,洛邑也被称为东都。周公、召公曾分陕而制,周公主政陕县以东,理政洛邑。
周海涛介绍说,洛阳在评选十大文化符号时,很多专家一致认为,周公应该排在第一位,在他们看来,没有周公,就没有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