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清朝时期的车库,门很宽大。
村里这位砖雕师傅,已经80多岁了。
风吹雨打,不少房子面临倒塌。
屋顶设计颇为讲究
□记者温中豪 实习生李帅文 首席记者陈晓东图
阅读提示
在中国八大美院的画家眼中,位于洛阳孟津县的乔庄,是随处皆可入画的天然古村画卷;
在建筑专家眼中,乔庄建筑选址、布局能充分利用自然循环资源,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游子心里,躺在乔庄的窑洞里,早晨听着窑洞顶的牛铃声自然醒来,“一下子就勾销了缕缕乡情。”
在乔庄,你能看到清朝的车库,能感悟到依沟壁而建的窑院的神奇……
【掠影】
A 古树、碾盘、老宅……
两人亦无法合围的皂角树下,几名老人正围着一堆燃烧的枯枝边烤火边拉家常。被风刮起的阵阵蓝烟的背后,是用红石条、大青砖、黛瓦筑就的古宅。旁边直径一米多的石头碾盘,虽早已没了需碾磨的谷物,但依然散发着沧桑岁月的幽光。
这一幕,早已成为画家怀旧题材中的场景。
而这样的图景,在洛阳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一个西距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约两公里的村落,随处可见,可谓移步换景。
在千村一面的当下,这样颇具古韵的村落,自然不会逃过画家敏锐的艺术嗅觉。
今年53岁的乔卫明是洛阳理工学院艺术系老师,以花鸟画见长的他就是这个村的,也正是他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
“最早来村里的是鲁迅美术学院学生,那是在十几年前,我当时带鲁迅美院的5名国画系研究生来这里玩,他们到村里一看,喜欢得不得了。”乔卫明说,从此,乔庄开始在美院的师生中口口相传,来乔庄写生的美院师生越来越多,“中国八大美院师生全来过,不少美院还在这里建了写生基地。”
乔卫明告诉记者,“现在天冷了,来的人少了。每逢春秋两季,村里青枝绿叶的,配着这古旧的黄土坯和红石青砖垒砌的墙体,画画很有感觉,最多时能来一两千学生。”
1月中旬的一天,煦暖的冬阳打破了滞留多日的雾霾,照得整个村落寒意全无。看热闹的小孩带着他的小花狗,亲昵地跟随着大河报记者一起穿行在村里的宅院间,使得记者恍若画中游:古宅墙体的下半部分为大小不一的红石条垒砌,上半部为土坯,外面用泥抹平。岁月的风吹雨打,使得不少墙体的泥皮已剥离脱落,配以墙边粗糙的碾盘、石磙、石臼……眼前错落的景物,使得画家不用取舍,直接就能入画。
B
清朝的车库,见过吗?
就在村民们烤火的旁边,有一座位于一处宅院前面的单间房屋,其约1米高的墙基同样为红石条垒砌,墙基上面为土坯垒砌,外面泥糊后用石灰粉刷。四面墙的交界处用大青砖垒成砖柱,而临近大门两侧的墙体则全部为墙砖垒就。两扇大门共宽约两米,一把铁锁锁在锈迹斑斑的门环上。房顶以黛瓦覆之,个别残瓦处露出了黄土。透过门缝向里看,室内空荡荡的。
虽然这间单屋算不上精雕细刻,但却能感觉其端庄、大气和坚固。和其他房舍相比不同的是,它的房门较之村中其他宅院的房门要宽一半。“这是个车库,放马车用的,清朝建的。”77岁的村民乔双贵告诉记者,“门明显宽大,主要是为了适合进出马车。”
“马车就在祠堂的房子里,我带你去看看。”说着,村民刘志带记者来到村中乔家祠堂去看马车。这驾马车只剩下一个木制车身:长约3米,宽一米多,“这是车轴。”指着放在车架上一根长1米多、镶嵌有铁环、表面光滑的圆柱形木棍,刘志说:“车身有1米高,光马车轱辘也有70厘米高,我以前还赶过马车呢。”
【讲述】
那宁静、闲适的意境,一下勾销了缕缕乡情
和平原地区宅院有明显不同的是,乔庄的宅院大都是依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壁而建,各家院落前一条宽阔的大路将临沟而建的院落穿在一起。
这些清代中后期所建的房屋为何要建在沟壁前?推开门进了院你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不但沟壁前的平地上建有房屋,沟壁上亦挖有窑洞,窑洞和两侧的厢房及院门构成了一个窑院结合的四合院。
说起这窑院建筑的好处,一名幼年在乔庄长大的游子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1984年夏,我出差返家,小住三天,弟弟特意安排我住在我小时居住的那孔窑洞里。刚入室内,暑气尽消,如置身于一个大空调间内。这一晚,我美美地睡了一个好觉,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听到窑顶上传来隐隐约约的牛铃声、滚滚而来的车轮声时,才知道天大亮了。那宁静、闲适的意境,一下勾销了我远在西蜀的缕缕乡情。”
虽然早已在洛阳有了自己的家,但乔卫明隔段时间仍会到村里看看。虽然他家的祖宅保存得相对完好,但每次回村总感到一种痛:“村里的这些古宅塌毁得太厉害,这三年之内塌了一半,目前村里只剩下一二十处老宅院了,只有五户人家住在这里,其他都搬了。”乔卫明告诉记者:“这种窑院住着非常舒服,我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就在窑院里住,冬暖夏凉,要是全塌完了,可惜。”
乔庄独特的北方窑院式民居引来专家撰文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红和洛阳理工学院胡云杰副教授在他们合作的一篇专门论述乔庄的学术论文中说,乔庄所处地为丘陵地带,其民居建于清代中后期,或成排建设,或单独成院,所有的宅院都背崖面沟,属典型的北方窑院式民居。村落选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
在村落选址上随坡就势,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上。这种格局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区域居住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体现出乔庄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少民居墙体的颜色、用料大都一致,可乔庄民居墙面更突出装饰和使用功能,并合理利用地方传统建筑材料。墙体的下部运用砖或红石砌筑作防潮处理,中间及上部用砖作竖向矩形分割,中间填充料礓石,这样能够避免雨水的冲刷,同时也加固了墙体。
记者采访时发现,乔庄民居这种对墙体巧妙的处理方法,不但有实用价值,更有视觉之美,使素来沉闷的墙体有了层次和肌理效果,看起来颇为灵动,整个墙体宛若一幅粗狂、质朴的装饰图案。
【闻名】
多少名医、工匠从这里走出
看到记者采访,村民乔双贵从家里拿出族谱让记者看,“我们这个村姓乔的,都是在明朝从山西搬到洛阳市附近,随后又有分支移到其他地方生活。清朝乾隆年间,乔氏其中的一支从洛阳搬到这里居住。”乔双贵说,乔家耕读传家,重视教育,虽然居住在这偏僻的山沟内,但乔庄人才辈出:不仅出了不少闻名乡里的大夫,更有不少能工巧匠。
乔庄的大夫到底多“闻名”,当地曾有句老话:“乔庄村大夫看过的病,难治疗。”又说:“乔庄村是个中医大夫的窝。”意思是说:乔庄村从医者多,名医辈出,良医已看,别人回天无术。此似有夸大之意,但乔庄大夫的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解放前,乔庄的乔寿萱、乔清华、乔清云这三名中医名气很大,其中乔寿萱精儿科,乔清华攻内科,乔清云则是外科高手。乔庄名医以中医世家乔清华一家尤为有名。
乔清华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于1953年病逝。乔清华家是一个大家庭,兄弟五人,除二弟乔清选、四弟乔清范从农外,三弟乔清麟、五弟乔秀五,亦随兄从医,各有所长。一家三医,实属罕见。
延至二代,父子相承,其子乔璋、乔铎也随父行医。
在先辈的耳濡目染中,乔卫明上小学时就跟爷爷学会了号脉,他笑着告诉记者,他们乔家出的医生非常多,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亲戚在外地行医、开药房。
过去乔庄地少土薄,经济结构单一,为养家糊口,村里外出干手艺活的人多。这其中以泥木铁匠“三秀才”最为有名。三秀才是指泥水匠乔跃、木匠乔拴牢、铁匠乔寿俊。他们垒砌的房屋、打造的农具在方圆左近颇为有名。
直到今天,乔庄村依然有人以此为业,“我家这石雕门楼就是我自己做的。”站在自家门前,70岁的村民刘志颇为得意:“砖雕、石雕我都会,不管是啥花样,我看一眼就能比着样子雕刻出来。”(原标题:河南洛阳孟津乔庄古村落保存完整 清朝车库令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