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汉函谷关:客行新安道 丝路第一关

2013/8/13 17:35:04 点击数: 【字体:

汉函谷关:客行新安道 丝路第一关

汉函谷关,这里曾经“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

  汉函谷关又称汉关,位于新安县城东约500米处,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徙关于此,迄今已历2000多年。它地处两京故道,既是一座险关要隘,也是丝路上的东西驿站和贸易之城。

  1 耻为关外民,楼船将军杨仆徙关

  从洛阳市区出发,西行20多公里,即达汉函谷关。对于这座关的由来,《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东汉人应劭对此注解:“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也就是说,汉函谷关其实是楼船将军杨仆移来的。杨仆是西汉名将,老家在宜阳南湾,也就是今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当时国都在陕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被称为关中或关内,以东则被称为关东或关外。杨仆只因是“关外民”,战功再显赫也不能获得关中封地,只能当一名惹人耻笑的“关外侯”,这怎么行?

  杨仆想来想去,有了一个好主意:如果把函谷关东移300里,自己不就成名正言顺的“关内侯”了?

  于是,他向汉武帝上书,提出了徙关的请求。这事儿本来不太靠谱,但武帝竟二话不说就批准了!杨仆很高兴,“请以家僮七百人”,硬是将函谷关东移300里,“复制”到了今天的新安县城附近。与原来的秦关对应,移来的这座关就叫汉关。

  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函谷关虽然雄风犹在,但毕竟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早已不复当日模样。那么,杨仆初建的汉函谷关是什么样子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北越丘陵,直抵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十分壮观。

  建成后,汉函谷关就成了古代洛阳西去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堪称丝路第一关。

汉函谷关:客行新安道 丝路第一关

关墙排水系统,见证这里曾经的繁荣

  2 是关也是城,见证丝路贸易繁荣

  东汉建都洛阳,明帝时班超受命出使西域,“重开丝路,经营西域”。从此,西域使者、各国商人来往不绝,汉函谷关成了丝路上繁华的商驿枢纽,也见证了东西方贸易的极度繁荣。

  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著名的《函谷关赋》中,对此就有生动描述:“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各国使节、富商在此云集,拿出奇珍异宝、各色特产进行贸易,车马喧喧,人头攒动。这样的汉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关,也是一座城。

  20世纪80年代,汉函谷关附近出土了不少具有西域特色的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其中有两件黄釉男胡俑,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翻领长袍,足登长筒靴,手作牵驼状,这是丝绸之路上那些西域客商的典型形象。

  曾经如此繁华的汉函谷关,后来也屡遭破坏,并经历了多次重修。我们如今所见的汉函谷关,就是1923年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模样。

  据《新安县志》记载,1923年,新安人张钫任国民革命军20路总指挥,他出资重修汉函谷关,并力仿旧制,关洞下半部分尽用古关基石。修复后的关楼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层,顶层为飞檐画栋的亭阁,中层为方形阁楼,底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供东西交通之用。西边城门上,“汉函谷关”四个大字为康有为所题。

  如今,作为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汉函谷关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这座古关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壮丽。(记者 张广英/文 张晓理 张斌/图)
 

汉函谷关:客行新安道 丝路第一关

站在关楼上,依稀还能嗅到历史的味道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8-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