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记者将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提起石头部落,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一幅画面:粗犷的石山,古朴的村落,石径通幽,石屋井然……地处嵩县九店乡东北部的石场村,就是这样一个以石为名、因石出名的地方。
石场村的石头民居依山而建,绿树掩映,别有一番风情。其中柴家旧宅的保安楼,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
前世
一座保安楼
一段柴家的沧桑往事
前几天,我从洛阳新区出发,经伊川县酒后乡到嵩县九店乡的石场村。汽车行驶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公路上,偶尔可见指示牌,指引人们前往石头部落。这颇有名气的石头部落就是石场村了。
石场村位于九店乡东北部,整个村落依山而建,随形就势,古朴自然。从远处看,那些石头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又仿佛与裸露的岩石融为一体,别有风情。
“这里到处是石头,但有空隙的地方,土层也很厚,因此能长大树。”62岁的村民柴礼俊说。我在村东水塘边遇到他时,他正扛着一张锄头准备回家,我便请他带路。
柴家旧宅是一座典型的石头民居,除了正房、厢房,还有两间地下室。“这个宅子是我爷爷那一代建的,有年头了。你看,大树的根从石缝里扎下来,在地下室里就能看到。”
据柴礼俊讲,村里有几十户人家近300口人,其中柴姓几乎占了一半。“我们这支柴姓是明初从山西迁来的,先是迁到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后来又从烟涧村迁到这里。如今村里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石头建筑,就是相连的两座柴氏旧宅,也叫柴家大院。其中的保安楼始建于清代,已有100多年历史。”
柴家大院位于村子中间,两座旧宅东西相连,保安楼的牌子竖在东边。“清代时,柴家有钱有势,已成这一带有名的大户人家。后来为防匪患,柴家修建了保安楼,其作用相当于岗楼。原来建有两座这样的楼,后来西边那一座被扒掉了。”柴礼俊说。
据说东边旧宅里的设施,当初十分完善,除卧室、厨房、储物间、卫生间、骡马房外,还有弹药库、防火池、排水沟、粮仓,以备不时之需。后院建有二层炮楼,前院和大门楼相通。大门楼分上下两层,形如岗楼,门楣上镌“保安楼”三字,人们便称其为保安楼。
如今,柴氏旧宅昔日建筑已存留不多。保安楼尚在,可惜因为来得不巧,木门上着锁,我便到西边旧宅参观。这是一座石瓦结构的四合院,门楼上有砖雕、木雕,影壁石墙上砌有土地堂,依稀可见当年盛景。石头虽不易老,那满院的杂草却恣意丛生,为这旧宅平添了几分沧桑。
今生
一双勤劳手
一个青石砌出的村落
石头部落的名字,最初出自那些热爱在山水间游走的“驴友”之口。他们发现石场村民居独特,民风淳朴,便称其为石头部落。这几年,石头部落的名气越来越大,石场村的石头民居,开始迎来一批批的参观者。
“以后会好的。”柴礼俊常这样说。他告诉我,由于石场村地处深山,信息闭塞,前些年,村里人要靠天吃饭,生活条件艰苦,收入也十分有限,很多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或者全家搬迁出去。“外村闺女不愿来,本村闺女想下山,年轻人娶亲都是问题。现在好多了,在外打工的人看到在家门口也能挣钱,慢慢也就回来了。”
石山怀抱中的石场村,最不缺的就是青石。人们不仅用它铺道路、垒院落、砌房子,还用它打制石灶、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桌、石凳……甚至连牛羊圈和鸡窝都是石做的。可以说,这是一个青石砌出的村落,石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深受游人青睐的独特风情,是村里人靠着一双双勤劳的手,通过祖祖辈辈的累积传递下来的。
“村里的石头房子,大多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现在建的新房,已经开始用砖代替青石了。”柴礼俊说,这是因为青石代价太大,而砖相对便宜。“我家想建新房,两个儿子和我一起干了五个月,才把石头地基砌好,钱已花了两三万。建石头房子成本太高了!”
柴礼俊的堂弟家,既有石房又有砖房。石房自己住一部分,还有几间对外出租。我去的时候,他正在石院中一下一下地凿着青石,打制石凳。石墙边放着一个石槽,看上去已有些年头了。“这石槽是喂猪用的,天再热,里边的猪食也不会变馊。”
地处深山的石头部落,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寻奇览胜。(记者 张广英 文/图)(原标题:石场村:石头部落 别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