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中的乔家宅院
风门木雕(局部)
近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7个村落榜上有名。这17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内涵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从今日起,记者就带您一一探访它们的“前世今生”。
上戈村位于洛宁县上戈镇,距洛阳148公里。这里保留着一个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群——乔家宅院,当地俗称“乔家大院”,布局紧凑,雕刻精美,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前世
明洪武元年,从山西祁县迁来了乔家
时至今日,凡能保存下来的大宅院,必然地处偏僻。这不,上戈镇就在洛宁县最西边的深山里,曾是春秋时期秦晋崤之战的发生地。这里距洛阳148公里,以前没有高速公路,去一趟还真不容易。
而上戈村的乔家,就在这崤山余脉中建起了六处紧密相连的宅院,青砖瓦房,十分精致,透着生意人的低调,还有读书人的矜持。
原来,乔家是从山西祁县迁来的,有一部与众不同的发家史。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皇帝朱元璋看中原历经战乱人口稀少,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老家山西祁县的年轻人乔万升,就在洪洞县那棵老槐树下办了移民手续,落户洛宁上戈。
不过,乔家“头辈爷”乔万升一辈子没有发达,到他的儿子乔登朝时,倒是靠卖油馍发了家。卖油馍是小生意,按说挣不了大钱,但乔登朝凭着为人厚道、童叟无欺,赢得了良好口碑,并渐渐攒了钱,开始置地建房子。他选的地方不错,宅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看上去很气派。
富起来的乔家开始重视教育。从第三代开始,乔家子弟读书入仕的多了起来,宅院也一直在扩建。到清道光年间,已建起相连的五处四合院。清末安徽巡抚乔子南,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乔子南学识过人,为官清正,被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引为知己。左宗棠对乔子南既欣赏又佩服,还赠给他一副对联:“诰落古今成一体,风流儒雅亦吾师。”
后来,左宗棠位高权重,乔子南再建宅院时,就把此联镶到了前堂屋门上,不张扬,也不刻意掩饰。这是乔家内敛的门风使然,就像那些连在一起的宅院,规模不大,看似普通,内里却极为精致,每面山墙上都有砖雕,每个砖雕都是一个故事。
到民国时,乔家仍有人做官,比如当过上戈乡乡长的乔明成。洛宁解放后,乔家被镇压,其宅院也被分给贫苦农民居住,直到今天。
今生
流年暗换中,那雕花门楼已有些寂寞
上周五,洛阳晚报记者从洛阳来到上戈镇,几乎用去了一上午时间。上戈村就在镇上,乔家宅院依山而建,距大路还有上百米远,住在这里可闹中取静,有闲适意味。
这是一排紧密相连的宅院,经人指点,我从西边的通道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那大幅的砖雕。砖雕的图案精美生动,似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可惜它曾在“文革”中遭破坏,上面的故事已很难让人读懂。
东西向的通道将几处宅院连在一起,我走到尽头,只见满眼荒芜,便折回来。西边两处宅院保存较好,59岁的张新民是其中的一名住户。他见我盯着门上的木雕看,便指点着说:“这个图案是两个人下棋,那个图案是两个人读书……到处都是木雕,原来好看着呢,后来都被铲平了。”
最西边的宅院里,59岁的卫先生正坐在堂屋屋檐下,看着孙子玩耍。他的妻子张海笼做好了蒸面条,招呼我一块儿吃。“别客气,这几年人们来看乔家宅院,好多人都在我家吃过饭。”
据卫先生说,当年他父亲分到这堂屋后,就一直住着。“共有三间屋,是砖木结构的‘合缝楼’,冬暖夏凉。我出生在这里,结婚在这里,我的孩子们也出生在这里。后来屋子不够住,孩子们才搬出去了。”
东西厢房里,住的是卫家的邻居。不用说,也是当年分来的住户,巧的是其中一户就姓乔。“你和原来的乔家有关系吗?”我问20多岁的乔丽丽。她摇头:“我不知道。”
我从大门出去,回望乔家宅院的雕花门楼,竟有落寞之感:两只石狮子分踞门边,其中一只头部裂开,缠着铁丝,没了昔日的威严,而旁边的架子车和柴草垛,又使乔家宅院像个农家院。
如今,卫先生期待乔家宅院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为他觉得这个宅院很有价值。“这三四年,来参观的人不少。山西乔家大院的人也来过几次,说这边的宅院和那边的是一回事,比那边的还早70年。”(原标题:洛阳上戈村:流年里的乔家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