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使用的乐器
河洛大鼓河洛大鼓表演现场
王太平老人在表演
核心提示
19日,洛阳河洛大鼓艺术团在周王城广场举办招收学员传承大鼓表演技艺及义演活动,老艺人们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喝彩声不断,却很少有人报名学习。一天下来,仅有两人表达了想学习的意向。该艺术团负责人说,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已面临传承危机,随着老艺人们陆续离世,“人亡艺绝”的残酷现实已经摆在面前。
1老艺人“摆摊”收徒为把绝活儿传下去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在洛阳琴书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演唱风格欢快活泼,热情奔放。2006年,河洛大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把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传承下去,19日,洛阳河洛大鼓艺术团在周王城广场举办招收学员及义演活动,不少老艺人顶着烈日为市民表演拿手绝活儿。下午4时,73岁的河洛大鼓“非遗”传承人王太平老人登场,为大伙儿表演了保留曲目《包公奇案》。他表演的桌子前,摆放着“免费招收学员免费传授技艺”的宣传板。王太平老人说,周王城广场上人多,接地气,希望通过此次演出,尽快找到合适的徒弟来继承河洛大鼓技艺。
王太平老人告诉记者,到了他这个年龄,最怕后继无人,让河洛大鼓这门表演艺术断在他这一辈人手里。去年,多位老艺人发起成立了洛阳河洛大鼓艺术团,来自市区及郊县的20多个说书老艺人成为艺术团的成员,他们通过进村入户、义务演出等形式,为宣传推广河洛大鼓忙碌着,希望河洛大鼓能被更多年轻人喜欢。
该团负责人李军民说,目前在洛阳能表演河洛大鼓的艺人只有30多个,大多在郊县农村,年龄不少已六七十岁了。
河洛大鼓的表演因人而异,每个艺人都有自己鲜明的表演风格。目前,艺术团在热心人帮助下,为还能够表演的老艺人们录制了音频、视频资料,还根据老人口述整理编写了河洛大鼓表演技艺指导教材,目的只有一个——留住这一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2说书不挣钱,书迷不再迷
宜阳县赵保镇67岁的说书人陈治安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原是县曲艺队成员,曲艺队解散后,他一直以说书为生。说了一辈子书的他感叹,说书早已不挣钱了,甚至难以糊口,跟了他好几年的徒弟也离开了。
他告诉我们,每个月他能接到几单说书的活,每次收入100元到150元。由于现在表演只局限在婚丧嫁娶上,没有其他舞台可供艺人演出,所以收入很低。对于徒弟的离开,他表示理解:靠说书几乎没法生存。
在市区,67岁的杨兆民几乎每个双休日都会准点出现在周王城广场上。他颇具人气,一露脸,观众就有掌声。杨师傅的徒弟也没有耐住寂寞,他说,根本原因还是说书没有前途,徒弟们感觉学会了没用,自然就不愿学了。
李军民说,近些年来,由于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冲击,老艺人们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沦落成农村婚丧嫁娶时的陪衬,收入低,表演质量自然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许多老说书艺人回家务农,进而放弃表演。
3艺人们的突围
不甘心河洛大鼓走向没落,艺人们想尽办法寻找突破。
持有国家高级艺术师职称证书的牛会玲是目前活跃的河洛大鼓艺人的代表人物。她师从河洛大鼓第三代传人崔坤。在她的倡议下,河洛大鼓艺术团走进新区安置小区,为基层群众义务演出。她告诉记者,去年在新区安置小区,500多名居民冒雨听她演唱河洛大鼓,说明河洛大鼓还是有市场的,喜爱它的受众在基层群众中。去年她受邀在龙门石窟礼佛台进行连续多日的表演,也赢得了不少中外游客的喜爱。牛会玲说,河洛大鼓艺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才能把观众吸引在河洛大鼓的书场中。
孟津的河洛大鼓艺人王小五前年到马街书会上“取经”,还参加了表演,向外界传播河洛大鼓。王小五的表演在马街书会获得了成功,被当地政府授予奖牌。
网友们建议:河洛大鼓应借鉴比如周立波的脱口秀、郭德纲的新派相声等,这些都是传统表演项目改良后得到观众认可的典范。如果河洛大鼓艺人能在表演内容上快速更新,跟上时代,多出一些针砭时弊、弘扬新风、符合当代观众口味的新段子,一定能够找回属于自己的市场。
善于在表演中创新的牛会玲告诉记者,他们创作的新段子《金钱咏叹调》《局长聚会》等在演出时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所以,他们会在创作方面作更多尝试,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的艺术作品。
李军民说,他们正在筹划,试着选取一个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乡镇,搞一次以表演河洛大鼓为主的“洛阳书会”,鼓励艺人们在一起切磋、创新,同时也帮助艺人们争取更多的表演机会和市场。
4如果您感兴趣,可报名免费跟老艺人学习
李军民说,如果晚报读者中有人愿意长期学习河洛大鼓表演技艺,欢迎前来报名。只要您热爱大鼓表演艺术,记忆力、悟性较好就行。李军民的电话是13333879122。也可以通过本报热线66778866联系报名。(记者杜武文/图)(原标题:河洛大鼓后继乏人 老艺人“摆摊”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