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文旅互融,是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千年帝都和文化圣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大的“资本”。全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紧紧抓住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机遇,深化文物保护开发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等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在“活化”创新上下功夫,让传统的观光游览变得更有看头、更有听头、更有玩头。
现状:文化难消费旅游难红火
北京游客姬明文是一位历史爱好者。这次来洛旅游,除了观赏雍容的牡丹花外,他的行程中还有一项重要安排,就是品尝古都洛阳浓郁的文化味儿。
“来到洛阳,除了游览龙门、白马寺、关林外,其他似乎并没有太大价值的文物景点可看。”姬明文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古都洛阳虽曾有无数的故事上演,但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多埋藏于地下或书本之中,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姬明文的这一经历和感受,正是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大“尴尬”。
洛阳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以及数不清的古建筑、古民居等。
这些资源,既是洛阳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也是洛阳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最大“资本”。虽然坐拥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洛阳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老三篇”龙门、白马寺、关林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乏力,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仍在“沉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旅游的灵魂。”市文史专家赵跟喜表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不能从地下“走”上来、从书本中“走”出来,融入旅游业,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洛阳的文化旅游业就难以红火起来。
溯源:重保护轻市场投入大收益小
今年牡丹文化节,随着各牡丹观赏园的牡丹成片盛开,大量海内外游客涌入洛城。有关数据显示,仅4月20日和21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就接待游客8万人次。
然而,与该园的火爆相比,离其不远、同为隋唐洛阳城重要遗址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则显得非常冷清——游人三三两两,甚至有时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
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落寞”,可以窥见我市一些文物景点存在的“通病”——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上,普遍存在重保护轻旅游的现象,导致一些文物景点吸引力严重不足,投入大收益小。
对此,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魏立峰认为,洛阳虽然拥有许多文物古迹和名人典故,但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还只是潜在的资源,并不是产品。还有一些“产品”虽然被开发出来,但游客不能参与体验,实际上仍然未被市场所认可。(原标题:文旅互融:“活化”文物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