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目前已经“住”进了博物馆
碑阳题记
碑阴题记 段伟朵 图
咱农民也喜欢文化,更有文物意识
这碑藏了5年,捐给博物馆中不中?
核心提示
20日,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村民、71岁的冯安和用小推车把一块清代石碑运到村口,交给洛阳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5年前,他用小推车从村头水渠边将这块碑运到自己家里保管;近日,这块石碑被捐给博物馆。
□见习记者段伟朵通讯员田国杰文图
捡回的石碑,捐给博物馆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一直对文物文化比较感兴趣……”冯安和乐呵呵地介绍了这块石碑的来历:5年前,他在村头水渠边发现一块石碑,虽有残缺,但仔细看看,是清代的,上面密密麻麻书写的内容,记录了清代象庄村人的一场官司,他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就托村里两个年轻小伙把石碑拉到家里。
冯安和说,石碑在家一放就是5年,这期间,他没事就看看,发现这是块双面碑,但时间和事件都不同,“其实这碑原本可能竖在村里比较显眼的位置,后来让人拿来铺桥了”。
“最近国家提倡文化强国,我觉得这块碑或许有点价值,就打算把石碑捐给博物馆。”冯安和说,毕竟石碑不是重大文物,博物馆会接收吗?后来他想,这块碑主要记录的是老百姓打官司的事,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放到民俗博物馆应该对路吧?随后,他与民俗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很快得到他们的认可。
目前,这块碑已被运到了洛阳。
双面记事碑,反映清代民风民俗
昨日,记者在洛阳民俗博物馆隔壁的洛阳匾额博物馆见到了这块石碑。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块碑高约1.4米,宽0.7米,厚约0.15米,稍有残缺,无碑首、碑座。
“这是一通清代双面记事碑,记录的都是老百姓打官司的事,但两件事相隔了20多年。”工作人员介绍说,碑阳题记为“青天李太老爷遵照上宪断定象庄差务核示章程合村均感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象庄镇和耀店八村因差务费用缴纳问题发生纠纷,诉至官府。7年间,官府多次审理调解,最终给出明确判决,象庄民众立碑感谢。
碑阴题记为“贤侯胡太老爷断定枣园不许设立买卖粮行合镇均感碑”,记载了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的事。当时,象庄镇的粮食都要从枣园渡口运达,有不法粮商私自在渡口设立粮行,导致粮食不能运达象庄镇粮行。因此,粮行众粮商以私设粮行、阻断粮源、扰乱粮食市场正常交易为由诉至官府,官府审理后取缔了私设粮行,惩治了不法商人和失职官吏。
工作人员称,碑文所载内容是研究清代洛阳地区商业贸易、地域沿革变迁、徭役制度和诉讼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比如碑阴题记中提到“象庄系洛东首镇”以及象庄镇周边界线等,可以提供地域沿革方面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原标题:孟津村民收藏双面记事碑 记录清代两场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