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玲用面塑逗儿子。
放暑假了,邙岭路小学特聘的特色课教师罗晓玲依然很忙碌,她不但要每天带着患有脑瘫的儿子到康复中心训练,还要照顾刚做过手术的母亲。等母亲和儿子睡下了,她又拿起五颜六色的面团,沉醉在自己喜爱的面塑世界里……
偶遇面塑艺人,她迷上了面塑艺术
罗晓玲今年37岁,祖籍重庆。父亲在她出生那年随单位来到洛阳工作,母亲则带着他们姐弟三个留在老家农村。1993年,母亲也来到洛阳,罗晓玲则留在重庆打工,并于2005年结婚。
2007年初,罗晓玲和丈夫去云南投奔做小生意的堂哥,在逛街时,她看到当地民族街上,有一个摆摊捏面塑的老大爷,只见他拿着几个彩色面团在手中捏、搓、揉几下,再用小竹刀点、划几下,便会出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憨态可掬的动物。
“我以前没见过捏面塑,觉得很神奇,就特别想学。”罗晓玲说。
从那以后,她每天都跑去和捏面人的老大爷聊天,软磨硬泡想要拜师学艺,然而老人就是不松口。半个多月后,罗晓玲拎了两瓶好酒要请老人吃饭,老人终于被罗晓玲的诚意感动了,答应次日用一天的时间把面塑的基本知识和手法教给她。
第二天,罗晓玲早早就来到老人的摊位前,老人耐心地把配面、上色、揉捏、雕刻等面塑的基本手法告诉了她,然后又教了她玫瑰花、小鸟等两三个简单造型后就不肯再教。
“学手艺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罗晓玲说,尽管从那以后师傅再不肯教,但她依然感激师傅领自己入门。
为给孩子治病,她走街串巷当起了面塑艺人
2008年初,罗晓玲怀孕了,夫妇俩来到洛阳,跟父母住在一起。放不下面塑艺术的罗晓玲在家养胎之余,又重新拿起了面团。
“一开始我捏了个猪八戒给我妈看,她半天都没看出是个啥。”罗晓玲说,由于缺乏老师教,开始时她捏的面塑总是四不像。没有人教,那就自己学。罗晓玲购买了各种面塑书,并上网下载资料图片,为了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不化妆的她还购买了许多化妆品,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半年后,罗晓玲捏的小白兔、猪八戒、灰太狼也像模像样了。
2008年10月,罗晓玲生下儿子小云(化名)。小云满月后,罗晓玲在公园门口摆了一个面塑摊补贴家用。
“我至今还记得,我卖出的第一个面塑是一只小兔子,虽然只卖了3块钱,但开心得不得了。我那时候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根本没想到灾难已悄悄降临。”罗晓玲说,小云9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脑瘫,并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不过积极治疗还有机会生活自理。
在得知小云患病后的第三天,罗晓玲的丈夫便悄悄离开了家,从此杳无音信。
“我当时都不想活了,但是放不下孩子啊。”罗晓玲说,正绝望时,父母变卖了老家的房子并把钱都给了她,让她给小云治病。
最初的两年时间里,罗晓玲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为赚点生活费,母子俩走到哪里便将面塑摊摆到哪里。因为顾客多是小孩子,她便专心研究起卡通形象的面塑。罗晓玲说,她的面塑卖价很低,一个花15分钟捏成的小兔子拔萝卜卡通面塑通常才买三五元。
巧遇善心伯乐,她成为小学面塑教师
2011年末,小云的治疗初有成效,能说些简单的话,也会扶着墙迈步了。但积蓄已经花光,罗晓玲只好回到父母身边,并把小云送到一家私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小云上课时,罗晓玲就在一旁捏面塑,空闲时间再拿出去卖。
不算药钱,小云每天一节康复课最少要45元,也就是说,罗晓玲每天至少要卖掉15个面塑才能保证孩子不断课。有时小云生病闹人无法出摊,她只能含泪向年迈的父母伸手要钱。
“当时差点撑不下去了。”罗晓玲说,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她遇到了两位好心人。
2012年3月的一天,罗晓玲在中央百货附近摆摊时遇到了邙岭路小学的黄亚飞老师。在黄老师的介绍下,罗晓玲见到了邙岭路小学的魏校长,魏校长看过她的手艺并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在学校开展特色课程,聘请罗晓玲担任编外面塑教师,每周8节课,每月400元。
“看到孩子们喜欢面塑课,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罗晓玲说,尽管生活仍很艰辛,但也有了盼头。
为了实现愿望,她将更加努力
2012年6月末,积劳成疾的母亲腰病复发,做手术后不能弯腰也不能负重,罗晓玲只好留在家里照顾儿子和母亲。没有时间制作面塑,罗晓玲就把各种人物、动物的图片放在家里各处,时不时瞄上一眼,然后在脑子里分解各部分的构造,思考制作方法,等到深夜再动手制作。
“我现在水平一般,需要多多学习。”罗晓玲说,为了提高自己的面塑技艺,她迫切希望能够多与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交流。
2012年7月6日,罗晓玲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2012年7月17日又成为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看到自己的努力渐渐得到认可,罗晓玲很兴奋。她说自己会更加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喜欢面塑,让患脑瘫的儿子学会走路,将来生活能自理。(原标题:民间艺人罗晓玲:让更多的孩子喜欢面塑 让脑瘫的儿子学会走路)
来源: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