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ē
【阿姓起源】
1.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阿衡,伊尹号,言倚之如秤,其后氏焉。据《史记》所载,夏朝末年有伊尹,助商汤伐夏桀。商朝建立后,商王汤尊其为“阿衡”。其子孙遂以“阿”为氏。
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出生于有莘国空桑涧,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莘乐沟),被商汤尊为“阿衡”。其支孙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2.为历史上的鲜卑族夏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夏姓阿贺氏,阿伏干氏(又作阿步干、阿薄干、又误为阿伏干),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汉字单姓阿氏。
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
据《姓氏考略》所载,阿氏望族出自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将秦朝的三川郡改为河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一带。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