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是曲剧名丑,1919年出生在洛阳老城闸口街,父亲是赤贫市民,全靠拉车挣脚力钱养家,王振东只念了两年私塾就失学了,流落街头。
11岁时,他拜曲剧老艺人程金宝(艺名“宝贝”)为师,初学小生,后改丑行。他天资聪敏,凡师父教的戏,他学上几遍就会了,13岁便小有名气。但那时唱戏的人被看做下九流,父亲自然不愿他从事这一行。他14岁时,父亲送他到铁匠铺里当学徒,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将来养家糊口。
但王振东迷上了曲剧,非唱戏不可,身子虽在火星四溅的铁匠铺里,心思却在锣鼓铿锵的舞台上。打铁时,师父执小锤“砰砰砰”叫着点,让他配合着打铁。而他呢,却抡着大锤自顾自地打他的锣鼓点,气得师父吹胡子瞪眼:“你这是打铁吗?分明在做戏!”有时,师父明明用小锤发出指令,让他快打,他却想着曲子,偏偏打慢了;有时,师父轻轻敲小锤,让他慢打轻打,他却抡起大锤,一下子就把货件打坏了。
他不能在铁匠铺干了。父亲很生气,拉住他就打。他很委屈,说我想唱戏,你偏不让我唱,我干脆去报名当兵!父亲害怕了,把他叫回来,买了个货郎担,让他沿街叫卖雪花膏。
可他游乡时,一碰见唱曲子的,就放下货郎担,跟着人家唱开了。他做买卖总是亏本,父亲没办法,又请人教他学做雪花膏,本打算获两层利,谁知干了一年,还是不挣钱,他却在这一年里学会了几出戏——唉!此儿生来莫非就是吃“开口饭”的吗?父亲不再管他,任由他折腾去。
有人曾撰文说:我在洛阳生活了几十年,看过王振东两出戏,一出是《阎家滩》,一出是《草人媒》,那演得真叫好啊!亏他没当成铁匠,他唱戏才是对路的。他排戏时,记性悟性都好,一说词就能上场;《阎家滩》中的王二,他演绝了,真是个天才!他在曲剧《卷席筒》中饰苍娃,跟曲剧名角朱六来(饰曹保山)配戏,那真叫珠联璧合,凡看过的人都说过瘾。
当时的洛阳艺人,都爱往陕西找台口(找演出机会),原因是河南连年战乱,百姓没吃的,养不活剧团。陕西地广人稀,混口饭吃没问题。1937年,王振东随师父程金宝顺着陇海线,一路演到西安,他看到有些逃荒人死在铁路边,手指头都风干了,也没人来掩埋,遇到的铁匠铺,大多都关了门,有人跟他开玩笑:多亏你学了唱戏,还能混口饭吃,要是还打铁,恐怕得“生吃大锤,红烧小锤”了!
王振东也有同感,于是更加卖力唱戏,一路唱到三原、耀县、泾县、铜川。1939年在西安演出期间,他承担了全部丑角戏。他唱腔醇厚,苍凉大气,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能根据词意琢磨表演技巧,演活了人物,乐坏了观众,唱出了名气。
但洛阳艺人有个特点,思乡心过重,只要听说洛阳这边的日子好过了,就想回故乡。1940年,他回洛阳演出,很受欢迎。1944年5月,日寇占据洛阳,艺人受尽屈辱,心情都很苦闷,便有人学着吸大烟解闷,可他坚持不吸。抗战胜利后,河南省主席刘茂恩通令全省禁演曲剧,他第一个抗争,撺掇朱六来、刘卫生等人来到开封,硬是靠自己的艺术打破了禁演令,取得了曲剧演出的合法权利。
1947年,他组建“洛阳新生曲剧团”,赴陕、甘演出,那里有许多河南老乡,大家为了捧场,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买票来看,还资助洛阳曲剧一些资金。他在西安、天水、兰州都很有名气。
当时在陕西、甘肃的河南戏班子,多有混不下去散摊的,但王振东走到哪里都有台口、有观众。1949年,王振东在西安组建了“华中曲剧社”,从洛阳邀来蓝辑吾、安景智等人,推出曲剧《小二黑结婚》,这是他演新戏的开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宝鸡演出时,他为贺龙演出《阎家滩》,贺老总看后很满意,对王振东的演艺大加赞赏。
接着他又回洛阳,1954年排《屈原》,他是导演之一,还扮演了剧中人。他给大家说戏:该剧除靳尚之外,还有三个丑角,老朽昏庸的子椒、幼稚骄傲的子兰、巧言诡诈的张仪,这些丑角各有个性,不能演得一样,要从人物性格出发,分别塑造人物。
他还演了《苦菜花》中的王柬芝、《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高大成、《红岩》和《江姐》里的徐鹏飞,个个活灵活现。1961年,他为陈云演出《草人媒》,饰二火鞭,大受夸赞。邓小平、彭真、董必武都看过他演的戏。1979年退休后,他不想远离曲剧,组织演员录制了《草人媒》、《卷席筒》等选段,制成磁带发行,还在影片《失信的村庄》中饰演了角色。
1994年,王振东病逝。(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孙钦良)【原标题:王振东:从小铁匠到曲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