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网 王雷 庞雨薇 讯)“太阳出来从东升,照到咱中国四大京,东京现在开封府,西京现在长安城,南京建在金陵地,北京建在燕山城……”这是“河洛大鼓”《姜子牙卖面》的唱词。3月4日,在华夏广场上表演河洛大鼓,不时博得群众的阵阵掌声。殊不知,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河洛大鼓”能够传承至今,里面包含着韩文新的功劳。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著名的编剧、导演韩文新。
从小热爱文艺,大学开始创作
韩文新今年75岁,退休前曾任市文化馆馆长、党支部书记之职,身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他的事迹曾入选大型河洛名人画册《河洛风流》。
小时候,家住山化镇汤泉村的韩文新,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过春节,因为每逢春节,村里就会拉出来几面大鼓和几付大镲,放在村口一个杂货店的门前,让喜爱的人玩上一段时间,而韩文新就是挤在人群中看热闹的一个,因为看得多了,加上他的父亲也喜欢擂鼓,所以在韩文新还不足十岁的时候,便学会了“鼓帽儿”、“云锤儿”、“单挂锤儿”、“双挂锤儿”等鼓歌儿,后来常常跟着村里的一群叔叔伯伯在一起擂大鼓。
建国后,韩文新进入当时的老城完小读书,在五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跨上腰鼓,成为学校“腰鼓队”的一名成员,因为腰鼓打得好,还当上了领队。韩文新记得,当时的学校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十一二岁的孩子,有人竟然就会“唱戏”,后来韩文新又加入学校的乐队,还坐在了“司鼓”的位置,就这样从1951年升入偃师一中,(偃师高中前身),以至于后来考入大学,每一个阶段,他都是学校文工团的主力,而且在“司鼓”的位置上面稳稳坐了十年而无人能替代。在高中阶段,他还学会了拉板胡、二胡,有时还回老家为村里的业余剧团作伴奏。
在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后的四年间,韩文新是学校文工团20名成员之一。那时候大学生还不断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每次下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编演节目给当地群众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路,记得在太行山采矿时,他第一次创作了表现学生与群众关系的小戏《亲如一家》。
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作为大学文工团戏曲队的队长,他创作了一个豫剧表演唱《晚年好景》,经戏剧队排练后,在晚会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钟情戏曲创作,写戏红遍全国
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韩文新被分配到渑池县城一中教学。1968年为了响应全国教师“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家乡,后来因为自己在戏曲上的成就,被以文化教员的身份调至偃师文工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戏曲创作之路。在创作之路上韩文新结交了不少知己,原海友便是其中之一。
1971年,偃师成立了县文艺创作组,主要人员就是韩文新和原海友。为了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剧目,韩文新与原海友到邙岭去体验生活。交粮票,吃派饭,住农家。期间去过东蔡庄、申阳、周山。最终创作出了《红岭庄》戏曲剧本,后来又创作了中型戏《钟声嘹亮》,由当时的偃师豫剧团表演,并在洛阳地区进行了汇演,反响十分强烈,此举给韩文新的创作之路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韩文新结识的第二个知己是刘志清。他们二人的合作让韩文新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粉碎“四人帮”后,遭禁锢十年之久的古装戏恢复演出,文艺创作也获得了自由。1979年12月,洛阳地区举行喜剧汇演,韩文新与刘志清创作的古装讽刺喜剧《攀龙附凤》参加洛阳地区戏剧调演,该剧一炮打响,获得一等奖。
后来该剧改编为古装故事片《乌纱梦》,并由河北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1988年,《河南戏剧》发表此剧本,在此为该剧打响了知名度。此后,全国各地开始排演这部戏,并在全国60多家剧院内演出,后来河南电视台对这场戏进行录播,同年春节期间在电视上播出。
不仅如此,一位北京的导演对这部戏情有独钟,一定要将其搬上银幕。于是韩文新用了20天时间将戏曲剧本改成电影剧本,由此古装故事片《乌纱梦》诞生了。并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出品,全国上映。
韩文新回忆:“当时我拿着《攀龙附凤》剧本去参加洛阳的剧本分析会,会议快结束时才轮到我念剧本,结果只念到一半就让我通过了。”说到这里,韩文新老先生眉宇间露出了笑意。
当时,偃师的许多人爱看“老包戏”,但此类剧本却很少,戏也不多。韩文新便投入创作了《二下陈州》剧目,同样大获成功。该剧与《攀龙附凤》成为韩文新的代表作,并一直演出至今,共有4000多场。
倾心河洛大鼓,整理结集成书
韩文新一生痴迷戏剧创作,对“河洛大鼓”情有独钟,40多年来,他创作剧目无数,从2013年6月份开始对河洛大鼓的曲目进行收集、汇编,并按照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如今第一册已经编订成册。
韩文新的专心创作时期一直持续到1984年。这一年,45岁的他担任了偃师文化馆馆长,曲剧创作已成为业余之事。当时“河洛大鼓”处于低潮,韩文新不愿看着家乡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便举办了“河洛大鼓”书会,一年一期。由于没有经费,他就把活动放在农村进行,所有的开支都由他自己承担,目的只是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那一时期,说唱的、欣赏的、学艺的人蜂拥而至,“河洛大鼓”表演氛围在我市空前高涨。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韩文新,腿脚跑不动了。但是他对“河洛大鼓”的那片痴心仍未改变。于是他拿起笔,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后继无人,剧本杂乱无章,是河洛大鼓最大的弊病,只要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这一文化瑰宝才能发扬光大。”韩文新信心满怀的说道。
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不使其失传。韩文新开始收集“河洛大鼓”的演唱曲目和剧本,从2013年6月份开始,他和“河洛大鼓”的传承人陆四辈商议,从他说唱的曲目开始收集,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开始整理,一个曲目一个曲目开始收集,经过半年时间的整理和收集,最终汇编成册。此举对保护和传承“河洛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有生之年,准备一年出一本集子,将‘河洛大鼓’中的优秀曲目传承下去。”韩文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