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因收藏金石碑刻,有功于国家,被誉为“民国金石三老”之一,《曲石精庐》藏唐志,世人皆知。清末民初,世事纷然,仁人志士,星光灿烂,出则大翼垂天,隐则长松拔地。李根源的一生,见证了民主人士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此举数例,藉以不忘前贤之德操。
1909年,云南讲武堂创办于昆明,李根源初为监督,旋升为总办。共和国的两位元帅朱德、叶剑英都出自讲武堂。李根源与朱德还有一段佳话:当初办校时,只招收滇籍学员,朱德从四川长途跋涉,赶到滇南投考,主考不予接受,沮丧之时,正巧被李根源看见,破例录取,始得进入讲武堂,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这是李根源为抗战烈士写的一首诗。抗日战争时期,李根源先后四次为牺牲的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其一,1932年,献出苏州马岗山墓地,安葬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78名烈士。其二,1937年,组织苏州爱国绅耆抢救伤员,验殓忠骸,将1200具烈士遗骸安葬在英雄冢;因墓地促狭,又动员陈姓人家捐出灵岩山下祖茔予以安葬。其三,1942年,在滇缅战争中牺牲的戴安澜将军灵柩运抵云南,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主持迎送公祭,通电途径各地,“敬谨郊迎,公祭忠烈”。其四,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根源回到家乡,修建腾冲国殇墓园。抗战期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曾有信给李根源:“请吾师发动帮助越南、缅甸、印度之广大民众起来抗战。”李视其为座右铭,不遗余力,支援抗战。1946年,这位美髯公亲上云缅抗日前线,成为浴血沙场的卫国老将,被誉为当代“关云长”。
李根源是一位革命家。辛亥革命时,与蔡锷领导云南起义,后历任国务总理等要职。退出北洋政府后栖身苏州,访古修志,1927年葬母于小王山,筑“阙茔精舍”,营“松海”十景,广交天下名士,颇多诗酒之会,并将酬唱之作刻于小王山石壁,有六百余石,遂有“山中宰相”之称。李当年在洛所收唐志,抗战时即沉于山下池中,得以幸存。
李根源是一位耿直之士,1936年,曾为争取释放爱国人士“七君子”而奔走呼号。解放前夕,李不顾威胁,四处奔波,恳请李宗仁签发赦令,营救被捕进步人士。张钫当年因反袁被羁押在北京,李根源竭力游说,予以营救。千唐志斋有李根源所赠对联,君子之交,跃然石上,读之肃然起敬。
李根源不仅是金石家,也是诗人。他一生撰写了许多历史、考古、金石著作和诗词文字《曲石文录》《曲石诗录》《景邃堂题跋》《吴郡西山访古记》等。1965年7月病逝于北京,朱德为其主持追悼会,骨灰安葬于苏州小王山。姑苏之野,松海之上,绰绰德徽,魂归阙茔。□赵跟喜【原标题:“金石三老”李根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