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西工区凯旋东路办事处团结巷社区的海世杰老人一直没闲着。年近八旬的他将自己珍藏的11张选民证整理过塑,每当有街坊邻居来访,他总是把他的这些宝贝拿出来展示讲解一番。
这11张选民证是海老先生从1954年至2007年参加选举的见证,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海老先生看来,这些选民证不仅浓缩了他从学生时代到老年的重要经历,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11张选民证,让他无比自豪
海世杰今年79岁,老家在原洛阳地区下庄乡东下庄村(现洛龙区李楼乡下庄村)。1951年,他考上洛阳农林学校;1953年,河南省院校调整,他进入当时新乡地区辉县的百泉农业学校继续学习。
1954年4月,海世杰即将毕业,学校给他发了一张选民证,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当天,学校里就像过节一样,人人喜气洋洋。当时海世杰百感交集:16岁时,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小工,没有任何自由可言,而现在翻身做了主人,这种喜悦不言而喻。他把选民证珍藏了起来。同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时隔56年,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民政府人民选”。
毕业后,海世杰被分配到了濮阳地区南乐县(现在的濮阳市南乐县),在当地一个乡的农技站当技术员。1958年,他参加了第三次人大代表的选举。
1980年,海世杰调回了洛阳。从1980年到2007年,他又参加了8次选举。每一次选举后,他都将选民证珍藏起来。老人笑着说,每每看到这些选民证,总让他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
这些选民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昨日,记者在海世杰家中看到,不同时期的选民证,纸质、字体以及印刷风格也不相同。
海世杰说,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部分繁体字也改为简体字。所以,11张选民证中只有1954年、1956年和1958年的选民证用的是繁体字,其他选民证用的均为简体字。另外,纸质也有明显的变化,第一张选民证用的是较粗糙的草纸,之后相继变成毛边纸、光纸等,纸质最好的是2007年的,这张选民证有一定的厚度,摸起来手感很好。纸质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你仔细看看这些选民证,还能发现不少细节。”海世杰说,第一张选民证和其他选民证相比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的竖排体,二是所盖的印章为方形。1954年《宪法》颁布后,国务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有了新规定,印章统一为圆形章,所以1956年以后的选民证上的印章都是圆形章。
老人感慨道,这些小小的纸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海世杰说,明年他就80岁了,下一次选举,他还要参加,还要将选民证珍藏起来。□记者 李砺瑾 文/图【原标题:半个世纪11张选民证,他都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