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洛阳

洛宁有个土专家 抗旱奇术拿大奖

2013/9/3 15:57:36 点击数: 【字体:

洛宁有个土专家 抗旱奇术拿大奖
“瞧!大旱之年俺地里的土壤都能捏成团。”雷新周(中)说。
 
    “土壤水库”轰动乡里

  2009年2月26日,对于洛宁县国家税务局退休干部雷新周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他发明的《非灌溉化实施耕地干旱、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专利,获得“爱国者杯”第三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同时获得中国发明协会“服务三农”专项奖。

  去冬今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干旱,使农业土专家雷新周的名字一下子响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

  “老雷捣鼓的旱地驭水术,中!”“你瞧,老雷的试验田里麦苗绿,拔节高,分蘖多,真得向人家学学。”“以前还看不出来,遇上干旱年景,老雷用土办法种出来的庄稼,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乡亲们纷纷赞叹。

  3月8日,笔者走进洛宁县马店乡东仇塬雷新周的试验田,只见麦苗绿油油的,看不到一点儿大旱过后的痕迹。

  “俺这麦田下边有水库呢。”雷新周笑着说。他顺手拿起一把铁锨,三下两下便从麦田里挖出一层白色塑料薄膜。老雷说:“这可是宝贝,是俺建的‘土壤水库’。有了它,雨水便贮存在土壤浅层,供植物吸收,有效避免了雨水渗漏。”

  在土壤下面铺塑料薄膜,是雷新周建设“土壤水库”的一个小创举。雷新周在自己的试验田里摸索了20多年,总结出了一套集抗蒸发、防渗漏、集径流、多贮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型、综合性治水方法。

  耕地“域内治理”见成效

  雷新周出生在洛宁县马店乡东仇村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爱搞小发明,家里的器械常常被他拆得七零八落,为此他没少挨家长骂。参军后,他仍然痴心不改,经常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搞一些创新。

  1986年,雷新周从部队复员回来,在洛宁县国税局当了一名税务官。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如何能快速、持久性解决农业用水是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难题,很受触动。从此,老雷的脑子便迷上了旱地和水。最大限度地发挥降雨的作用,让塬区农民彻底摆脱缺水的困扰,成为雷新周的梦想。

  于是,雷新周开始摸索“换天”、“改地”之法。在试验中,他发现即使是降雨多的年份,由于径流、渗漏、蒸发等原因,土壤贮存水量也有限。而遇上干旱年景,田里庄稼只好“望天收”了。

  于是,雷新周把目光从“换天”投向“改地”。经过潜心研究,他提出了“域内治理为主、域外治理为辅”的大胆设想。他说,“域内治理”就是采用打水窖、在土壤下铺塑料薄膜、留高茬植物等方法,留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经过多年实践,终于形成了“非灌溉化治理耕地干旱和水土流失发展高效农业”模式。

  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上的耕地经过域内治理后,年亩效益可提高5~10倍。这项成果在河南西部、甘肃和陕西等省多年试验后,均获明显效果。

  建设“土壤水库”的实践

  每逢下雨,就成了雷新周最忙碌的时候,他要带着一大堆瓶瓶罐罐到田里去,反复测量,反复试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测试,雷新周获得了第一手翔实的数据。

  雷新周认识到,掌握雨水在各地层间的自然分布、存留规律,改变雨水与庄稼生育期根系直接需水时空规律不同步现状,是有效利用降水,构建“土壤水库”的前提。

  1999年6月,在洛宁县国税局的支持下,雷新周投资5000元在该县城关镇东关一村民2亩旱塬农田上做起了试验。他将试验田每0.2亩分为一方,每方先挖出一个贮水窖,窖内覆农膜防渗。然后,每隔1米挖一道0.7米深、0.33米宽的地槽,地槽内铺上1米宽的农膜,膜内回填土,地表起垄,垄上铺地膜,垄沟正对地槽,垄沟与贮水窖口相连。农作物种在垄沟内,相当于给每棵庄稼建造了一个“动态水库”。

  试验当年,在降水量只有300.7mm的情况下,雷新周破天荒地建成了一个旱地菜园子,种植的西红柿大获丰收。

  2000年,他又帮助该农民将试验田扩大了2.5亩。那一年,他种植的小麦亩产达622公斤,是没有建立水利设施的对照田亩产量的3倍多。

  旱塬上不仅能种菜,而且还能像水浇地那样种小麦。雷新周和他的“土壤水库”学说不胫而走。

  2001年3月,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静教授在看了雷新周的有关材料后,邀请他到兰州大学做学术交流,并出资在甘肃永登、榆中、静宁等县各建2亩试验田试验。

  2002年受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杨陵研究中心邀请,他北上北京为博士、硕士作报告。

  2005年,他撰写的论文《耕地域内雨水高效贮存发展高效农业是快速持久性治理黄土高原干旱水土流失之捷径》在2005年黄河国际论坛会上进行了宣读。

  2005年,他发明的《非灌溉化实施耕地干旱、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用水问题研究中心雷延武教授认为,旱塬区一直缺乏解决农业用水的有效方式,而“土壤水库”投资小、见效快,使用周期长,值得推广。

  群众普遍认为,以建设“土壤水库”为主的设施农业,是解决旱塬区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但农业收益小,加上没有政府组织统一实行机械化作业,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使地域广阔的“望天收”耕地变成丰产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每滴雨水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成为雷新周的不懈追求。张光杰 张新元/文 李中灿/图【原标题:洛宁有个土专家 抗旱奇术拿大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09年3月17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苹果状元”杨清亮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