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剧院隔壁有一处古刹,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 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
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
山门为大觉寺的大门,五级石阶之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刻而成。进入山门,甬道两边有古柏两株,不远处便是伽蓝殿。该殿面阔三间,是一座清代歇山式建筑,为乾隆年间重修。位于伽蓝殿后面的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重檐飞翘,雄伟庄严。殿内原供有泥塑神像一组,墙上绘有壁画。该殿殿前原有大觉寺洛川性公塔残碑。洛川性公塔俗称老和尚塔,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是明末大觉寺方丈洛川大和尚的寝葬灵塔,毁于20世纪60年代。
过了三圣殿,沿砖石甬道前行,拾级而上,就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觉寺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起三架,重檐飞角,斗拱雀替,绿瓦倒扣,结构严谨。檐内外下边有佛教图画多幅。这里原供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泥塑圣像。殿外月台两边及甬道左右,旧有碑刻30多座,记载各朝代重修该寺的经过、集资捐款及寺院兴衰等情况,可惜碑刻目前大多已被毁掉。寺内原有一座水落堂,是中轴建筑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比大雄宝殿略低,为五间硬山出檐殿堂。殿内原供有孔子像,因此也称为孔子殿。20世纪50年代,水落堂被毁,至今没有重建。水落堂与大雄宝殿之间原有一大块空地,是文人拜孔及寺内僧人活动的场所。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大觉寺的古刹大会,古刹大会期间迎来周边县、市客商直至外省人士光临客流量达10万人次;是高山镇的主要古刹大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