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文物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50年代老高中毕业生方兴庆,很早就对青铜期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研制,80年代初他就成功地仿制出战国的“牛鼻象背铜镜”。后来只要有图片,他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仿古青铜器件。
掌握了青铜期仿制技术的方兴庆,毫不犹豫地将青铜器制作技艺向全村公开,从此小小的烟涧村便走上了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之路,十几年时间,这座伊水岸边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发展成为国内闻名的“仿古青铜制造村”。
烟涧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方金刚,是村里制做青铜期比较有特色一个,他虽然对音乐一窍不通,但他制作的音乐编钟、双凤鼓架却卖得很好。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懂音乐,但严格按照书上的尺寸来做,做出来的每只编钟音质都不一样。他一年能做几十套大小编钟,大型的编钟每套能卖到两万五六千元。方金刚对记者说:“喜欢音乐的爱好者,他买一个这个放到家里,观赏收藏,一般的外国人要的多,都出了。”
在仿古青铜器的销售过程中,村民们发现,一些客商特别青睐那些做旧的青铜器,这种铜锈斑斑透着历史沧桑的青铜器做的越旧越值钱。为青铜器复制品做锈,叫工艺锈,操作简单。村民刘刚站告诉我们,将铜锈的颜料和酸溶剂混合进行腐蚀后,再加温到30摄氏度就可以做出红斑绿锈,镀上了这种锈,青铜器就有了从地下挖出来几千年的那个味道。
铜鼎
还有一种电解做锈的方法可以把仿古青铜器做得更逼真更有艺术品位,卖价也更高,但烟涧村的村民却并不掌握这种电解做锈的工艺,很多产品只能送到外地去做,1996年村民张会巧看到电解做锈能赚钱,就费尽心机从外地学了过来。
在张会巧的院子里,我们看到了她青铜器做旧的工艺流程。院子里摆着一个个用作电解的大缸,里面的化学泥浆里塞着一件件青铜器成品。她指着缸里正在做旧的铜鼎对记者说:“全国各地都要这个鼎,只是这个锈不一样,像景德镇,他们都要这种泥巴多一点的锈。,像北京,上海他们喜欢干净的,看着会自然,没见过的人都说这就是地下挖出来的。”
因为这道做旧工序张会巧在村里是独一份,很多外地客户到村里收购村民的青铜器半成品然后交给她做旧,一年的收入接近20万元。
为了让生产出来的仿古青铜器更好卖,更有针对性,平时就喜欢琢磨事的村民路俊伟不管走到哪,都特别留心当地知名的文物。他到西安出差时,看到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制品很好卖,回到村里就开始加工仿古兵马俑。,洛阳出土了天子驾六,他就马上开始加工天子驾六。
在路俊伟的院子里,他指着一院子的青铜器告诉记者:“洛阳刚出土的这个天子驾六,宣传得比较厉害,这种东西主要走洛阳市场。这个是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那个商鼎,也比较也名气的,这个主要走郑州。”
走出路俊伟的家,记者看到一辆拖拉机上面装着一套200公斤重的“天子驾六”青铜器。经询问,这是村民方银聚为别人订制的。据介绍,这个村制作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有1吨多重,两个人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完成。
如今,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过1000公斤的人面鼎,烟涧村的能工巧匠仿制起来得心应手。目前他们的仿古工艺制品已达1000多种,其中马踏飞燕、洛阳鼎、编钟、天子驾六等代表作品成为该村的拳头产品。烟涧村村支书方智科告诉我们,做旧的技艺加上针对性的市场,烟涧村村民赚钱了。现在,一个800多户的小村子,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靠制作仿古青铜器为生,年销售收入一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仿古青铜器制作已经成为这个村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现在,在全国很多旅游纪念品市场都能看到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烟涧村仿古青铜器的名声还远播海外,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非常抢手。洛阳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说:“它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很受游客的欢迎,也有市场,把这个民族的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与旅游的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发展了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铜鼎的焊接
近几年来,出自烟涧村这些泥腿子农民手中的仿古青铜器已经被海内外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并先后获得河南省农村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首届民间藏品展交会和全国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为了把这个传播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特色工艺品做大做强,伊川县里成立了“青铜器行业协会”,为青铜器生产专门规划出了工业园区,让农民告别单一的加工作坊,走上现代工业和产业化之路,使伊川烟涧这个中国青铜器制造基地更加名副其实。【原标题:洛阳烟涧村 让青铜器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