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唐室是他较为突出的一举。应该承认,王建虽然出身"低贱",又目不识书,但封建正统观念很强。他的效忠唐室完全是发自内心,不是投机。开始在许州跟杜审权,又靠秦宗权(秦宗权是蔡州人,和王建是老乡加朋友)。当随驾五都回长安不久,又逢着田令攻和王重荣争盐池,一场大战,逼得僖宗西逃兴元。这一次可成了孤身保驾:"以建为清道使,负王玺以从。至当涂驿,
李昌符焚栈道,栈道几断。建控僖宗马冒烟焰中过,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寝。既觉涕泣,解御衣赐之"(《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九十七卷·前蜀)。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九死一生而忠心不渝,和朱玫、李昌符追劫皇帝不得又焚栈道形成鲜明对比。
王建不仅忠于僖宗,就对那个软弱无能的唐昭宗也仍然忠诚。"三年,昭宗还长安,建奉表贡茶布等十万。八月,封建司徒、蜀王。四年八月,朱全忠弑昭宗,建率将吏百姓举哀制服"(《蜀■杌》)。直到朱全忠在中原篡位,
王建才经"左右劝进,三逊而后从。九月僭即伪位,号大蜀,改元武成。"这里所说的"僭即伪位",还是对王建持肯定态度的《蜀祷杌》,作者张唐英的用语。其他对王建持否定态度的史家,则日:"僭越"、"篡位"、"智诈"、"盗"。还有把王建列入《逆臣传》中的。这很奇怪,王建在唐亡之后,于蜀称帝是僭、是逆,那么同期所建立的其他国家的皇帝,应该谁算正统呢?史家的习帆以梁朝的朱温为五代的第一代正统天子。但朱温是用阴谋手段杀掉唐朝皇帝,窃取了
黄巢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登上王位的。尊他为正统,道理何在!
王建征战过程中最引世人注目的,是他和田令孜、陈敬■的关系。当初,田令孜曾收王建为义子,陈敬■和田令孜又是亲戚。以后王建和田令孜打了几次大仗,陈、田败降。陈敬碹被遣杀于三江,田令孜被擒下狱饿死。按中国的传统道德,此属大不义行为,再说做皇帝的人曾当过人家(还是阉臣)的千儿子,似乎无论如何也洗不干净。
但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历史人物的具体环境。田令孜收王建为养子,并不是王建专意巴结权臣,实是因王建是个正统派,忠于唐室,和他的老乡同僚
韩建(许州长社人)不一样。僖宗自蜀还,"王建率义勇四军迎帝西县,复以建及韩建等主之,号'随驾五都'。令孜以复光故,才授诸卫将军,皆养为子"(《新唐书》卷二0八)。收养义子、认干爹在晚唐五代是一种社会风气,也是政治需要。权贵、藩将收养假子比比皆是。欧阳修编《五代史》还专门列出一个《义儿传》:"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这是一种政治权术,中国政坛上自古就有,而且绵延不断,不过名堂不同。关于王建杀田令孜和陈敬■,《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记载大体一致。实是这两个人死有余辜。田令孜在当时祸国殃民,有恃无恐,连唐朝传国玉玺都敢偷走,埋到四川老家宅第内,后被"欧阳柔治令孜穿地而得之以献"。王建除掉他有什么不义!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十国分立,莫不以武力取胜。按《唐书》、《五代史》分类,"世家"、"列传"、"杂家",再加"叛臣"、"逆臣"、"奸臣"以及"义儿传"等,"驰骋疆场"列出名姓的,不下数百人,与王建相比,出身寒门而又"目不识书",能够闯下基业而又治理如轨的恐怕寥如晨星。特别是出能胜,攻能克,常胜不衰的当首推王建。不说别的,
杨复恭代为军容使,征讨叛逆田令孜和陈敬■,"复恭出建为壁州刺史,建乃召集亡命及溪洞夷落,有众八千,以攻阆州,执其刺史杨行迁。又攻利州,利州刺史王珙弃城去。"以亡命徒和溪洞夷落的岛合之众,连克两州,逼得拥有数十万大军的节度使陈敬■和监军田令孜致书讲和,没有打仗的真本事能够收到这样的战争效果吗?紧接着,王建又"以其家属托(顾)彦朗,选精兵两千,驰之成都。行至鹿头关,敬■悔召建,使人止之。建大怒,击破鹿头关,取汉州。彦朗闻之,出兵助建,军于学射。敬■遣将句惟立逆建,建击败之,遂攻彭州。敬■遣眉州刺史山行章将兵五万屯新繁,建又击败之,获万余人,横尸四十里。敬■发兵七万益行章,与建相持朦阳、新都百余日。"结果惊得唐昭宗忙派人调停,以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分邛、蜀、黎、雅为永平军,拜王建为节度使。
王建并不是"一介
武夫",尽管说他"目不识书",但他却能"审时度势",不莽撞从事。他原从杨复光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复光死,建和鹿晏弘等八都头西迎僖宗于蜀。鹿晏弘野心大,拥众东归陷陈、许,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王建、韩建等五人却各率一部,西奔于蜀,僖宗得之大喜,号"随驾五都",又封"神策军宿卫"。接着王建又和他的老乡韩建分道扬镳。尽管韩建任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时,能够"暇则学书史","披荆棘,督民耕植,出入间里,问其疾苦",做了一些好事,但以后急功近利,不识时务,"杀宰相韦昭度、李■等,谋废昭宗",召来了"晋兵问罪三镇,兵傅华州",最后只得低首讲和。接着仍然不汲取教训,稍有机可乘,便"劫天子幸陀镇","率精兵数千围行宫,请诛
李筠","以兵围十六宅,诸王皆登屋叫呼,遂见杀"。最后终于没弄成大"气候",当了朱全忠的降将。朱全忠一死,他也由于"许州军乱,见杀"。
王建不急功近利,"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河中王重荣与田令孜争盐池,王重荣召晋兵犯京师。僖宗幸凤翔,移幸兴元,以建为清道使,负玉玺以从。"王建不像李昌符、陈敬■、韩建、
李茂贞之流鼠目寸光,而是独保皇帝,冒死闯险。不单是为了效忠唐室,更主要的是详察了当时局势,显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王建善于借助力量,搞统一战线。在征战过程中,他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许州将士。兵微将寡时,连溪洞蛮夷都能调得动,用得上。力量不足时,他还能利用"友善"关系扩充实力。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陈敬■悔见召,顾彦朗发兵助建;文德元年(公元888年),"
王建军新都。绵竹土豪何义阳、安仁费师■等所在拥兵自保,众或万人,少者千人。建遣假子王宗瑶说之,皆率众附于建,给其资粮,建军复振。"为进军成都开拓了道路。
王建历经了"三年百战",很少失利,其原因除了如龙州司仓周庠所说"唐祚将终,藩镇互相吞噬,皆无雄才远略,不能勘济多难。公(指王建)勇而有谋,得士卒心,立大功者非公而谁"外,还在于他能够广开言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三日,他听周庠计,袭阆州,逐杨茂实,遂军势日盛。这时,军中滋长了急躁情绪。部将张虔裕劝说王建,乘天子微弱,遣使奉表,"杖大义以行师"。部将綦毋谏复说建"养士爱民以观天下之变"。王建冷静分析当时时局,觉得还是綦毋谏说得对,不仅没有草率行动,还专门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朗通好,为以后借助援军打下基础。公元897年,王建与顾彦晖经五十余战,历经三年,蜀州刺史
周德权(许州人)给王建建议,言:"士卒疲于矢石,百姓困于输鞔,东川群盗多据州县,彦晖懦而无谋,欲为偷安之计,皆略以厚利,恃其救援,故坚守不下。今若遣人谕贼帅以祸福,来者赏之以官,不服者威之以兵,则彼之所恃,反为我所用。"王建从之,结果遂州、合州、风翔等地纷纷率众来降,合力直捣梓州,逼得顾彦晖全家自杀。建入梓州。城中兵尚七万人。. 史书载王建"机略拳勇",可见王建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勇猛善战的军事指挥者。加之用人得当,善于纳谏,故而能乘乱世之机,克敌制胜,最终节制全蜀。
三、王建的治蜀
王建治蜀,早在戎马倥偬时就有谋划。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为调和王建与顾彦晖的矛盾,皇帝以右谏议大夫李询为两川宣谕使,辟韦庄为判官。王建不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