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漯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漯河曲艺文化

2013/11/12 9:23:31 点击数: 【字体:

 
    漯河市民间艺术表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早在解放前,漯河就是水旱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后还逐渐人口增多,相应地也带来了外市的民间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丰富了原有的民间艺术种类,在民间不断传播。在清末,市区一些民舞爱好者和商人组织起了民间艺术表演社,有狮子舞、竹马舞、高跷行走、唢呐吹奏、闹伞表演、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由总社领导,分派各个表演队按指定时间、地点进行表演,其演出经费由各自表演队负担。演出活动一般是在春节进行,演出地点在都街道两旁,表演队每到一处,常常是观众如潮,争先恐后观看表演,店铺老板也都先后放鞭炮燃放以示欢迎。还无偿拿出烟酒、糕点给表演队员发放。这一传统习俗在源汇区沿袭至今。每到元宵节期间,四面八方各种城市和农村民间艺术表演队纷纷走上街头,尽兴表演、市内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门也都大开方便之门,欢迎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几十年来,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深受群众的欢迎,是漯河市区节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4年2月,源汇区文化局为把这种散落在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收集起来,举办了“保险杯”民间艺术大赛,参赛单位来自源汇区内及四乡四办54个单位。全中参赛队伍汇集到现双汇广场,同时邀请舞阳、临颖、郾城县派团组成代表队,锣鼓喧天,彩旗飘飘,观众达数万人。各民艺术表演队轮流表演了自己的精彩绝活。观众掌声如潮,赞不绝耳。参赛节目有竹马、狮子舞、龙灯、高跷、抬花轿、腰鼓、秧歌、二鬼摔跤,推小车、训驴、独杆轿、腰里头、鹬蚌舞、猪八戒背媳妇等表演节目,群龙起舞、众狮欢跳。气势恢弘,场影壮观。一派百花斗妍、歌舞升平景象,极受观众欢迎。比赛结束后,名艺术表演队集中走向市区主要街道巡回表演,整个街头被围得水泄不通,长达数公里。把漯河市区节日文化气氛推向高潮,极受群众欢迎。在这次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上,共评出一等奖三个。其中有东吴庄的狮子舞、毛寨村的肘阁、石槽赵村的竹马。二等奖二个,有第一人民医院的旱船、秧歌、高跷、黄岗村的逗蟾。三等奖四个,有区保险公司的竹马、狮子舞,后周村的狮子舞、推小车、高跷。邓店的龙舞,河西张村的二鬼摔跤。这次民间艺术大赛,无论是在组织上、参赛队全数量上、表演形式上、观看人数上,都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从1994年底第一届源汇区民间艺术大赛后, 民间艺术大赛每年都延续下来到2000年已举办七届。极大促进了源汇区的节日文化,对源汇区后来的民间艺术开采、发掘、整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城夏氏姐妹杂技团。夏氏五姐妹杂技团是以中国杂技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夏小凤为主,联合亲友组织起来的杂技艺术团体,成立于1978年,全团演员23人。团长张明 ,系夏氏五姐妹之舅父,二十九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她)们学会了六十多项杂技的演技,其中,大姐夏凤英的踩钢丝,三姐夏小凤的蹬技,四姐夏凤琴的柔术,九妹夏凤九的“椅子顶”等,各有特色。他们常年活跃在省内外演出,深受群众好评。1988年9月25日至10月5日,夏氏姐妹杂技团参加河南省艺术节“大观园”(郑州市人民公园)的演出,受到艺术节主席、省长程维高等领导的亲切接见。1988年10月5日《郑州晚报》曾发表了《民间杂技花盛开》一文予以报导,同年,《会刊杂志》刊登《夏氏姐妹杂技马戏团》一文,对她们精湛的演技给予了很高评价。

  临颍唢呐。临颍县以李望根、陈松龄、杨海军为主的唢呐吹奏班,不仅在许昌地区屡获一等奖,而且在漯河市区也多次获一等奖。1988年10月,他们代表漯河市赴郑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全省唢呐吹奏强手如林,临颍唢呐吹奏时而婉转动听,时面高亢激越,吹悲乐如泣如诉,吹喜乐陶人心醉,其所吹奏的歌曲,戏曲无不折服前来围观的人群,使之驻足忘返。经过几天的角逐,在二十多个唢呐班中名列榜首荣获“状元杯”奖。另外,李望根、陈松龄、杨海军吹奏的唢呐,于1993年赴湖南长沙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分别荣获一等奖、贡献奖。

  舞阳民间音乐舞蹈。舞阳县历史上就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演出形式多样,以“盛世结社,万民同乐”为特点,在农闲或重大节日开展活动。每年春节,狮子舞、竹马舞、高跷舞、云彩灯舞等民间艺术活动遍及城乡,有演出团队近百个。这些传统的音乐、舞蹈以“神棚”为活动基地,是群众籍以祭神或祝贺、礼仪助兴的形式。王秀枝以文峰金庄鱼灯舞、辛安老蔡云彩灯为素材编写的《鱼灯舞》、《云彩灯》作为重点舞种被省民舞编辑办公室录相,保存入档。

  源汇区花社。从1988年至2000年,经初步统计,源汇区共有花社100多个,表演者1000多人,其中狮子舞社29个,竹马社7个,高跷社11个,龙灯社5个,花轿社5个,腰鼓秧歌社21个,旱船社14个,二鬼摔跤社10个,斗蟾社2个,抬花轿闹伞社2个,腰里头舞社1个, 蚌舞社4个,表演内容、形式及艺术特色,又分道具舞、拟兽舞、神话传统舞、歌舞四大类。

  源汇区花社的民间艺术表演,大部分从外地流传而来,时间不长,遍布全区各个乡村、企事业单位,种类繁多,题材丰富。特别是源于本市区的斗蟾、腰里头、闹伞、竹马等极具鲜明地方特色。

  源汇区有名的花社团体有干河陈乡东吴庄的狮子吞盘舞、市宏泰集团的宏泰锣鼓队,市邮电局的锣鼓三百锤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秧歌舞社、区政协老年艺术团的抬花轿、市工商银行的独杆轿社,干河陈乡毛寨村的肘胳社、后谢乡黄岗村的斗蟾社、王方庄的腰里头社、邓店村的白龙舞社等。这些花社团体的表演,经历代艺术加工,不断提高,表演形式和内容日臻完善,有的阵容庞大,气势恢弘,有的设计新颖别致,富于变化,有的生动逼真,幽默风趣极具民族特色。这些花社团体逢年过节活跃于乡村城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并多次代表源汇区参加漯河市民间艺术大赛,为源汇区争得了荣誉。

  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工厂的舞龙。3515工厂职工的舞龙队连续八届获市一等奖,1999年8月,代表漯河市参加省舞龙大赛,获银奖。同年12月代表河南省晋京,在首都体育馆参加“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在全国34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金奖。12月29日晚,舞龙队应邀请到天安门广场参加由江泽民和国家领导人观看的“首都人民庆祝澳门回归晚会”,在晚会上,漯河3515工厂职工表演的舞龙威猛矫健,形象逼真,以巨龙腾飞的雄姿喜迎世纪千禧。3515工厂自建厂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终于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舞龙,步入国家级艺术的最高殿堂,荣获“中原神龙”的称号。【原标题:漯河曲艺文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传统戏曲中的一些服饰分类介绍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