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漯河

缺乏行业标准:中国文物鉴定陷信用危机

2013/4/6 16:20:50 点击数: 【字体:


    假文物经“专家”鉴定后身价涨万倍

  出具伪鉴定几乎无风险 潜规则盛行

  鉴定手段主观 缺乏行业标准引人忧

  王刚的“锤子砸宝”风波近日再度将文物鉴定的争议引爆。同一件陶瓷,如果有专家鉴定其为真品,则其价格可以买下一栋别墅;如有专家鉴定其为赝品,其则一钱不值。

  一些专家的鉴定可谓字字千金。可问题就出在,谁来鉴定专家的鉴定?

  由于没有一套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准,专家出具鉴定报告非常随意。一些内行近日相继向记者透露行业黑幕:一些专家为了赚钱,只要给钱,什么鉴定都能开。甚至有一些鉴定专家与拍卖行合伙做局,将一件不起眼的文物,甚至假文物抬至天价。有内行表示,大量文物鉴定丑闻出现,中国文物鉴定正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庞大的收藏投资大军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在某藏品交易网,一个元代青花瓷瓶,叫价180万元。鉴定称,该瓷瓶为元代典型造型,并将其名字命名为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但记者将这一鉴定交给另一位玉器鉴定行家看时,这位专家说,器皿上的图案不是云龙纹,外形也不是元代典型的造型,而这份证书是由北京某文物鉴定中心出具的,出具鉴定的是一位姓赵的鉴定师。经查询,这位姓赵的鉴定师,并没有瓷器鉴定方面的履历。

  潜规则1

  只要给钱什么证书都开

  这种“万金油”式文物鉴定师,在圈内早已见怪不怪。原国家博物馆(微博)常务副馆长孔祥星慨叹说,有些专家什么都鉴定,陶瓷、青铜、家具、书画,什么都行。“我鉴定一类都还出错呢,一个人的精力怎么可能陶瓷、青铜、书画你什么都能鉴定?”

  还有一些人,利用普通老百姓对文物鉴定行业不了解,随意开一些很能唬人的名头。孔祥星说,有些博物馆的研究员没写过青铜器的文章,也没有研究过青铜器,他管的库房也不是青铜器,怎么就成了中国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某些专家的底细,只有圈子里的少数人知道。“这些人就敢出去给人鉴定,收钱”。

  问题偏偏出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姚青芳表示,当前从事收藏的都是盯着钱去的,是一群不懂收藏的人在搞收藏。所以,鉴定专家的话就成了金科玉律。“有人就拿着几百万,说这件文物谁谁鉴定过了我才买。很多名家就是这样被吹起来的。”

  姚青芳分析说,真专家做假鉴定,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文物鉴定圈的水又深又浑。”一件文物要辨明真假,首先要交鉴定费,一般要交几百元,如果要出具证书,则要交证书费,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

  曾出版过文物鉴定著作的作家吴树(微博)也表示,鉴定公司出具鉴定书,一般它只证明你是真的。所以,一部分无良的专家,把一些明知假的文物,也开成真的。如果专家鉴定一件文物为假,则只能赚三四百元,如果鉴定一件文物为真,则至少可以赚三四千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开具鉴定证书相当随意。只要你出钱,什么样的证书都敢开。开证书的,假的也成了真的了。不开证书的,真的也都成了假的了。

  国内著名收藏家姚政也表示,藏品拿给某个专家鉴定,正常有三种说法,一种是真的,是老的;第二种,假的,是新仿的;第三种,也就是这个玩意我没见过,说不准,但实际上,能够拿到钱的只有前两种。“他说这个东西是真的,或假的,都得给钱他,如果他说不懂,别人会给他钱吗?为了拿到鉴定费,一些专家昧着良心说话。”

  而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吕顺也表示,中国的文博收藏热也就是近20年的事,要参透老祖宗数千年前留下的东西,有难度。所以启功老先生曾经提出“模糊鉴定”,就是说,某件文物,如果现有资料不能证明其真假,就存疑,搁置,等到以后有证据证明其身份,再做判定。这也是世界文博界的通用做法。但当前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做的。一件文物,几分钟断生死。“模糊鉴定”也被抛诸脑后。说白了就是鉴定收钱,如果有人找你鉴定一件文物,你说“说不准”,人家会认为你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已有多少文物做了“冤死鬼”。

  吕顺认为,文物鉴定师敢开假鉴定,还跟人们的收藏心理有很大关系。“有人拼尽老本花几百万投资一件文物,如果你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会跟你翻脸,专家逐渐不敢说真话了。就算说真话,也要看对象。”

  潜规则2

  同行互不拆台结同盟

  此外,鉴定行业还有互相不拆台的“潜规则”。如果一位专家鉴定过了,其他专家一般不会反驳。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专家集体“走眼”,因为大家都不说真话。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很快引起轰动。经专家组鉴定后认定为真品。

  孔祥星回忆说,当时几乎北京所有的魏晋南北朝陶瓷专家都来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微博)博物院拨出专款,抢救性收购陶俑,短短几个月内,从市场上收购回几百件北魏陶俑。当时,只有自己的导师当时进门看时说:“这么多,有没有假的?”对一组陶俑,他看了后说,年代到不了北朝,而其他专家,没有一个说是假的,众口一词都认为是真品。

  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市场上涌现出来的北魏陶俑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的势头。国家文物局后来停止收购,对此事进行彻查。后来发现,这些所谓北魏陶俑只不过是洛阳一些村民做的高仿品。

  专家为了利益同盟集体“装聋作哑”的情况并非孤例。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假文物“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某银行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亿多元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后调查发现,5名专家连玻璃柜都没打开,只是围着玻璃柜转了一圈,就在一份“天价鉴定证书”上签了字。这一事件也被视作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丑闻。

  潜规则3

  鉴定师联手拍卖行“做局”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收藏成为越来越多人投资新宠的今天,一些文物鉴定专家借着市场监管不严,充当了文物造假的帮凶。一件价值几百元的文物,经过权威专家的鉴定,其身价可能由几百元陡增至几百万元。

  金枫(化名)此前是北京一家拍卖行的副总经理,最近已转行从事影视产业。他表示,每个拍卖行都有熟悉的“御用”鉴定师常年“供奉”着。拍卖行每年也会以“考察”、“年会”等方式邀请这些文物鉴定师到各地甚至国外旅游。等到拍卖行有事相求时,专家们自然也会有请必到,尽力配合。

  不少鉴定师还与拍卖行签有协议,鉴定费用与市场成交价挂钩,事后“抽成&rdquo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洋网 2012年09月27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