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漯河

缺乏行业标准:中国文物鉴定陷信用危机(2)

2013/4/6 16:20:50 点击数: 【字体:

;收取酬劳,抽成比例从文物成交价的5%~15%不等。

  他提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案例。几年前,有一件不知名的文物,经过国内某位权威瓷器鉴定大师鉴定后,最终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得500万元以上。这位鉴定师最后得到30万元的酬劳。金枫说,这种文物鉴定师和拍卖行联合做局,将一件普通文物,甚至假文物说成真的,然后抬高其价值,最终拍卖行与鉴定师各取所需,这是很多内行都知道的秘密。

  “鉴定师,尤其是出了名的鉴定专家,就是靠良心吃饭,完全靠自律。他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不会有人出来反驳。他们在这个圈子的顶端,没有人敢反对。关键是那些收藏者偏偏就认这些人,更加形成了这些人在圈子内的霸权。”

  孔祥星说,现在一些专家,受经济利益驱使,满世界开证明,因为开的证明多钱就多,为了避免被利用,自己现在已不参加其中。“现在你委托我去鉴定我都不去了。”

  科技鉴定

  为何难推广

  受利益集团排斥

  本身亦有局限性

  对于当前收藏热下鉴定界的现状,中国收藏家协会瓷器鉴藏家林谷平充满担忧。在他看来,当前文物鉴定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标准和监管。姚青芳也认为,近年来随着各种草台班子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大量出现,致鉴定证书良莠不齐,专家鉴定的权威性正遭到质疑。吕顺也认为,眼下鉴定已受到污染,文物鉴定面临诚信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收藏队伍已经达到7000万人,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但国内90%以上的文物鉴定还是主要靠“眼力”,即眼看手摸。由于鉴定专家水平有高低,对同一件藏品判定有时截然相反。然而,却没有人能对专家鉴定进行“鉴定”,于是,真真假假的专家鉴定满天飞。

  相比眼神,科技鉴定手段则要客观得多。既然“眼神”鉴定容易出差错,为何不采取科技鉴定手段呢?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科技鉴定手段受到这个圈子的极力排斥,始终未能占据主流。

  林谷平分析说,中国文物不是真伪问题。在现在条件下,只要借助科技,大部分问题其实都能解决。科技鉴定难占主流,主要是受到来自圈子的阻力。“几年前的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几千万,我们搞收藏的都觉得是笑话。”他说,文物要保持高价,必须保证珍稀性。如果某个文物不是一件两件,是上万件,泡沫不就破了吗?所以必须把这个东西说成只有一件。而科技的介入会打破这些谎话。“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借助科技,那测出来的元青花可能就不止一件两件了,元青花也就不值钱了。掌握话语权的专家自然会鼓吹:科技鉴定不算数。”

  而实际上,目前国外的大博物馆和文物拍卖,采信的都是科技鉴定手段,比如碳14、热释光技术鉴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说,自己从1997年利用仪器做一些科学检测,迄今为止已测过数万件文物。每种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测定出来。“当时就有人跟我说,‘你的仪器能检测真伪了,我们吃什么呢?’他们认为文物真伪就应该靠专家眼睛看。说到底,就是个利益格局的问题。”

  吕顺认为,“眼学”鉴定是我国文物鉴定的传统,行家的经验多是通过不断地多看、品鉴摸索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就是一个数据库,能结合历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对文物的真假和价值作出综合评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物鉴定仍然是眼鉴为主。

  而科技手段的鉴定虽然较为客观、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检测仪器,一是难以对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样,二是数据库不全就难以成为鉴定真假的标准,三是科技手段使用范围有限,比如陶瓷、青铜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画、古董的鉴别,科技手段通常无用武之地。

  文物收藏

  切勿迷信“专家”

  由此看来,受传统习惯和自身缺陷制约,科技鉴定要推广恐难实现。在众多圈内专家看来,首要的是先把人的方面规范起来。我国文物鉴定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一是没人管,没有一套统一的鉴定标准;二是不道德行为付出的代价低。

  “看走眼”无“惩罚”

  姚政说,投资者把专家鉴定当个宝,一份权威鉴定可能“点石成金”,让藏家手中的“顽石”成为宝贝。但专家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无法律风险,也无经济风险,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鉴定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信不信可由你。我说错了又怎样?顶多是看走眼了。这些人总有逃脱责任的理由。”

  吴树也表示,在国外,如果鉴定师多次鉴定错误,将被行业永久封杀,而在中国,鉴定师通常以看走眼为由推脱责任。“道德败坏的这部分鉴定师付出的成本太低了所以恶行得不到制止。”他认为,必须加强对那些道德败坏的“鉴定专家”的惩戒。

  姚青芳也认为,由于没有终审评审机构,一旦鉴定意见有分歧,没人来当裁判。

  完全靠人品“自律”

  在林谷平看来,我国文物鉴定市场迄今为止并无官方承认的职业鉴定专家,没有一个部门有资格向个人颁发鉴定专家资格证书。文化部有个艺术品鉴定委员会,是对国家的文物进行鉴定。按理说,真正合法的鉴定专家,只有这一种。但这类专家通常只负责馆藏文物的鉴定,对于民间流通的海量文物则无暇顾及。“据我估计,面前市场上达到鉴定水平的所谓鉴定专家不足1000人,假专家远远多过真专家。”他建议,国家应该把这一块管起来,制定一套鉴定标准,这样就能避免那些假专家招摇撞骗。同时,对于那些“助纣为虐”的专家,应该严惩。“医生看错病还是医疗事故呢,你开假鉴定就不该被追究责任吗?”

  业内人士昨天提醒说,文物收藏不要迷信专家,请专家鉴定,要了解他的行业背景,鉴定经历,更要看重人品。【原标题:缺乏行业标准:中国文物鉴定陷信用危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洋网 2012年09月27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