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2013/3/27 14:37:10 点击数: 【字体:


    三、走访昆仑山印象记
 
    春节过后,我们开始为走访昆仑山做准备。
 
    (一)行前偶然发现的古道。首先我们找来了开封地图,打算选择一下走访的线路。当打开地图后,有一个发现让我们大为惊讶:开封的大梁门外竟然有一条直通青谷堆方向的大道,只是到了王府砦村西北部才突然中断,开始向回回寨、狼城岗方向延伸。这条路为何时修建,已不可考,从其所对应的方向来看,应该是一条古道,只是后人拓宽后铺上一层柏油路面而已。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大梁门直通青谷堆的古道
 
    假如大梁门对着中牟的辕门有一条直道,倒还可以理解,因为“辕门”是黄帝帝都轩辕丘的西天门,也称“阊阖门”,正处在宋代梁(西)门,也称“阊阖门”所对应的方向,就像战国时期大梁城东门对着仓颉夷门帝都,被称作“夷门”,西门对着黑池高台(庄),被称作“高门”一样,而直通青谷堆的大道似乎却另有玄机。
 
    这一发现,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信心。于是便决定沿着这条古道,去寻访先皇先帝的圣地。
 
    (二)古道被新区建设隔断。2012年1月26日,因空中笼罩着薄雾而显得有些阴霾。上午9点,我和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郭书学先生一行从西郊乡门口出发,经开封市农林局北部的万胜路,穿过金明大道,到达千龙水泥制品公司一带。这时,前面已被挖掘的新湖挡住了去路。我们只好返回郑开大道,向西绕开挖湖工地后,沿着去回回寨、狼城岗的线路向西北而行。在回回寨上了黄河大堤,便来到了中牟的狼城岗镇。在狼城岗镇西部下了大堤,便来到了与太平堤村相连的青谷堆村。
 
    从现在这里的地理环境分析,上古时期的狼城岗、太平堤村和青谷堆,很可能同在一个山丘之上,向东一直蜿蜒到开封北部的黑池、柳池一带,甚至更远。
 
    (三)走进昆仑山听当地神话传说。青谷堆村的道路不宽,勉强可以过去两辆汽车。在村子的东部,有几个老人正在聊天,我们便停下了车,与他们攀谈起来。在攀谈中我们知道,青谷堆村有近四千人口,东西约有3里多长,古代属于开封管辖,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才划归给中牟管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地市合并时,又随中牟划归给了郑州,至此才脱离了开封管辖。村里几个老人对开封的情况很熟悉,甚至可以呼出开封一些单位老领导的名字。
 
    据了解,春秋时期的孔子到访开封仪邑时,也曾经到访过青谷堆一带。青谷堆西部约3公里的朱固村南,旧有祭祀和纪念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夫子回车庙”,传说是孔子到访并回车返回卫国仪邑的地方。因黄河泛滥庙毁,后重建于西部约3公里的中牟县雁鸣湖乡东漳村文庙街西端,今基址尚存。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中牟县雁鸣湖(东漳乡)、狼城岗镇卫星地图
 
    谈到青谷堆村的历史,几位老人感到很渺茫,说是黄河曾经在这里决口,大洪水直冲青谷堆村西北部一户周姓人家的高地。由于发生了坍塌,周姓人家只好搬走了。当我们问起此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时,老人们只说是上辈人传下来的,时间已经很早了。并说,村里人多是从外地迁徙而来,有的还是从开封陈留巫山坡一带迁徙来的。
 
    于是,我们转移了话题,问起了当地的传说。这下老人来了精神。一位名叫李敬的老人说,俺村在这一带是最高的地方,村子的高地东西长有3里多,南北因靠着黄河大堤,没法知道。村子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清水池,原来东西连贯约3里长,现在已被隔成了三段,被村民用来养鱼。水池里有几个大泉眼,在没有外来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池子里的水也从来没有干枯过。
 
    接着,他说起了一件蹊跷事:那是1971年10月的一天,村里人正在用抽水机抽中部池子里的水捕鱼。眼看水快抽到约半米多粗的泉眼处时,很多两尺多长的大鱼开始乱窜乱跳。就在这时,突然天空打起了一个炸雷,接着又下起了大雨,人们纷纷离散去躲雨。不一会,大雨就过去了。当人们赶来继续捕鱼时,发现所有的大鱼都不见了。村民一气之下,用炸药把泉眼给炸了。从此,泉眼不在往上涌水,但池里的水依然不干枯。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中牟青谷堆村中池村民炸泉处(韩鹏摄)
 
    一起聊天的村民纷纷证明事件的真实性,同时,又感到此事不可理解。
 
    接着,李敬老人又说起一件具有神话般的故事:有一年,村里人看到从东池子里走出一个老头,他乘着马拉轿车去西南约3公里处的瓦坡村赶集。村里人便悄悄跟踪老头到了瓦坡村,并把此事告诉了村里赶集的熟人。消息传开之后,人们一下子围住老头和马拉轿车看热闹,老头难以脱身。就在此时,天上也突然下起了大雨,人们纷纷避雨。老头和马拉轿车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第二天,村里人看到东池子里漂出一个很大的死鱼头。
 
    瓦坡村的“瓦”与“娲”同音,传说农历正月二十日,是女娲在这里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五彩巨石补天的地方。这一带自古就是烧制砖瓦之地,明代开封城墙用的青砖,就是瓦坡古寨申(音)家提供的。或许这里就是华夏第一瓦(娲)窑所在地。据青谷堆的李敬老人说,这里的土质与别处不同,至今还有红土、白土、黄土,村西有一个高岗,最近还发生过盗墓的情况。当地人认为,自己的先族是大水发生后从山西洪洞、中牟、开封陈留巫山坡等地迁徙来的。
 
    当我们提出要看一看池子时,一位约四十岁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带领我们来到了东部和中部池子的隔离堤上,并指示老头马拉轿车的出现地和大鱼突然消失的泉眼处。于是,我们拍下了两张照片作纪念。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中牟青谷堆村东池传说马拉轿车出处  (韩鹏摄)
 
    后来,开封地方史专家王宴春老先生听说我们对青谷堆的人文历史感兴趣,便讲了一段青谷堆的地理情况。他说:“在青谷堆村的西南方,有一个如同天柱一样峭立的土丘,高有20-30米,土丘的北部长有青草,南部长有绿色的青苔。每逢天阴要下雨时,土丘便往外冒烟雾,直冲天上。天柱的土质很硬,为赤红色,不是现在黄河灌淤后留下的土质。据当地人说天柱大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天柱一样的土丘在瓦坡村的东北方向,原先很高,可惜被后人不断地取土烧窑,到解放前后仅剩几十米,现在恐怕都不一定存在了”。
 
    看来,青谷堆村天柱一样峭立的土丘,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昆仑地区的天柱山,也是女娲烧制五色土补天的地方。
 
    (四)青谷堆神话及周边地名与上古人文历史吻合。说实在话,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历来不相信封建迷信一类的传说。但是,发生在青谷堆,即昆仑山上的几件蹊跷事却令人费解。
 
    这是否说明上古时期水神共工造反,自西北部引大水向东南淹灌昆仑山地区,冲毁了当地阻挡洪水的天地支柱,导致水灾泛滥,将昆仑山,即不周山西北角冲得塌陷,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就真的发生在这里?是否证明青谷堆村从泉眼涌出而形成的池水,真的就是昆仑山上的天池之水?是否证明青谷堆就是后来帝喾和妃子简狄在青丘山孕育殷商始族“契”的地方?
 
    上古时期的“盘(番)古”、“娲(瓦、佤)”、“傥(党)”、“狼汤(荡、梁)”、常(嫦)、黑(贺、赫)、朱(祝、邾)等,都是昆仑山“汤谷”一带源远流长的姓氏,在这里却至今不绝。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开封中牟一带古姓村庄图
 
    当我们从青谷堆村南行郑汴路时,发现沿途一带散落着很多用这些姓氏和文化命名的地方,如瓦(娲、佤)坡村、朱(祝、邾)固村、潘(盘)店、党(傥、狼、汤)庄村、贺(黑、赫)岗、常(嫦)庄、黑(赫、郝)寨村、(轩)辕门、逐(浊)鹿营等村庄,世人依稀可以感觉到上古时期盘古、女娲、炎帝、黄帝、常仪、丹朱、黑黎(栎、历、鬲)等华夏先祖先民在这里存在的气息;还走过了东运粮河、运粮河、贾鲁河、汴河堤村等古老水道,虽然难以详细考证上古时期的江、河、白、黑、沙水、羊(洋)、阴沟等水流的准确位置,但仿佛就象进入昆仑山地区九河横流的水泽、鸿雁纷飞的鸟乡、麋鹿奔腾的苑圃、人文始祖的天国……
 
    猛然间,一缕阳光穿过阴霾的云天,照耀在古老的昆仑大地。远远望去,北部黄河大堤高处的青谷堆一带金光普照,呈现出一派神圣、祥和的景色,郑汴路上也洒满了迎春的阳光。
 
    我们为华夏先民后裔至今仍安居乐业在昆仑山皇天后土而庆幸,为华夏民族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中央之国”而祝福,为国务院打造河南中原“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创新区”的决策而深感英明,更为“中原经济区”、“郑汴一体化”过程中昆仑山人文历史能够得到认可、保护、发掘和利用而深深祈祷!
 

探访中原华夏天帝之国“昆仑山”(三)

开封昆仑山、轩辕丘位置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议政网(2012-6-8)作者:韩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