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讳锟梿ㄦ嶃佸瀮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新闻资讯 >> 浏览开封

兰考,脱贫之后的新方位

2017/3/29 9:48:52 点击数: 【字体:

  春回大地,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迎来好消息:兰考脱贫了!

  3月27日,河南省举行兰考县退出贫困县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经核查评估,兰考县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1.27%,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如今,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处在稳中求进的新方位。

三年脱贫,回答“兰考之问”

  地处黄河奔流入海前最后一道湾的兰考,历史上饱受黄河泛滥之灾,特有的自然灾害条件,让这里成了新中国贫穷的样本之一。1962年冬天,在灾害最严重的关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来到了兰考,带领全县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内涝,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除“三害”。然而,栽下的泡桐尚未长大,焦裕禄却积劳成疾于1964年5月14日与世长辞。

  焦裕禄同志壮志未酬,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兰考人民继续奋斗,改变贫穷面貌。据《兰考县志(1999年版)》记载,1989年,“三害”得到全面治理。昔日“一见风沙起,户户把门关”的兰考,已形成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新局面。

  兰考曾经贫瘠的1116平方公里大地,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释放出从未有过的活力。未来发展可期,“兰考之问”也不容回避: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经济仍比较落后,10万人没脱贫?

  2014年,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跨越性的历史巨变,书写在兰考大地上,显现在农家院里。葡萄架乡赵垛楼村年富力强的赵振德加入了村里人翻盖新房的热潮,与妻子一起烧了砖备足了料盖起三间新瓦房,伴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抱着聪明伶俐的儿子赵丹住进新房,未来的美好日子充满希望。

  挡风沙的一排排一片片泡桐,由“挡风墙”汇聚成“绿色宝藏”。以泡桐为原料的木加工业历经岁月沧桑和市场洗礼,一步步壮大为造福兰考人民的第一主导产业。起步于1990年的民族乐器制造,高歌猛进异军突起,到2013年,古筝、琵琶、阮、二胡、扬琴等十多种产品,撑起了第二大主导产业,让兰考成为国内民族乐器三大产地之一。

  城关、三义寨、红庙,16个乡镇、街道,赵垛楼、牛场、张庄,450个行政村、社区,焦裕禄同志生前足迹所至的地方,还有10余万群众被贫困堵在家门里,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化为眼见为实的发展成果,锁住贫穷,消除贫困,让贫困群众永远告别贫穷。

使出焦裕禄的“三股劲”

  “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谷营镇曹庄村第一书记葛占伟没有把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挂在嘴上,村里发生着的变化却实实在在,贫困户如期脱贫,致富也有了门路。

  2015年,河南省1.2万名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进行2至3年的帮扶,46岁的葛占伟是河南省交通厅下派兰考县5个村的五名第一书记之一。“实施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离不开焦书记的‘三股劲’。”读着焦裕禄事迹长大的葛占伟说。

  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曹庄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85户364名贫困人员,贫困人口占全村比例并不高,但全村几乎没有大有可为的致富项目。

  变化始于村内街道硬化、亮化和村内排水设施建设,而人心的改变来自“陈式太极拳”。葛占伟虽然算不上太极功夫高手,但是,通过在村里教授太极拳,他团结起了村里想干事的年轻人,当村里集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老人活动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时,他带领这些年轻人组织贫困群众将村里的污水坑改造成了莲藕池塘,还组织起了两支建筑施工队,全村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

  不能住危房,要有大门和院墙;不能没门窗,要有玻璃和纱窗;不能没家电,要有电视和电扇;不能没家具,要有床柜和桌椅;不能脏和乱,环境要有改变。这“五不五有”,以及“五净一规范”即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是兰考县大力改善兜底贫困户生活条件提振脱贫信心的标准。

  兰考县统计局派驻霍寨村的刘银花、崔琛、冯艳敏,被村里群众称为“三朵金花”。这样的褒奖不仅是她们将兰考县制定的已脱贫户、一般贫困户、兜底贫困户的相应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实现了如期脱贫目标,而且,紧盯改善兜底贫困生活条件提振脱贫信心的标准不放松,面对面督促,一遍遍动手示范。

  兰考脱贫的实践,不仅唤醒了干部群众骨子里的干劲,也锤炼了队伍,肃正了作风,兰考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从2014年起,兰考又抽调345名后备党员干部充实到115个驻村工作队,做到了150个重点项目、115个贫困村、45个软弱涣散村、6152户贫困户全覆盖。

从“一个县”到“一座城”的转变

  9米高的不锈钢旗杆上迎风飘扬的国旗,在曹庄村边的田野上分外醒目,旗杆不远处就是郜学亮养的7000多只山东白鹅,接续不断的鹅叫声,让寂静的田野生机无限。

  44岁的郜学亮仍然使用着两个山东临沂的手机号,经过多年打拼,他在临沂有了自己的加工厂。去年,他毅然卖掉加工厂回到村里养鹅,成立了学亮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10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

  杜寨村32岁的张贵玲与丈夫一起到珠海、昆山打工,家里实现脱贫,听说乡政府出资统一兴建塑料大棚发展哈密瓜,她回村率先承包了四个大棚,仅种了一季反季大棚蔬菜就收入3万多元。

  “我们村原来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人均收入突破了9820元,集体收入达到了16万元,村党支部正带领全村人撸起袖子干,努力奔小康。”仪封乡代庄村村支部书记代玉建自豪地说,两年前,代玉建响应在外务工、有技术有头脑的年轻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号召,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村庄。

  “光脚穿上鞋容易,关键是以后的路怎么走。”在兰考的乡镇和村庄,令人欣喜的是,有了政策保障和精准落实,精准脱贫并没有止步于将政策红利“吃干榨净”,一批可行的项目和可持续的产业加速推进,正在走向县、乡统筹一村一特色,脱贫与致富呈现无缝衔接的良好态势。

  当年,城边光秃秃的沙丘上修建的焦裕禄烈士陵园,今天已经绿树成荫。两年来,兰考围绕从“一个县”到“一座城”的转变,大力实施了“四纵六横”产业廊道工程,加大投入营造全县“半个小时交通圈”。

  依靠改革,兰考着力将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总投资100亿元的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项目设计方案已基本确定。以产业聚集区为龙头、一乡一业布局重点乡镇、骨干企业支撑产业覆盖示范村,特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致力于新型城镇化体系,兰考中心城区正在变大变美,四个中心镇也确定了特色目标,美丽乡村已起步。正如郑徐高铁开通将兰考带入了高铁时代,兰考1116平方公里大地也正在步入新时代。

  面对“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如期脱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兰考找到了脱贫之后的新方位,继续稳中求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县域治理能力,更好地做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开封灯笼张:彩灯中 古韵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缂冩垹鐝#鏍€�閸忓厖绨幋鎴滄粦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鐎广垺鍩涢張宥呭閺堝秴濮熼弶鈩冾儥娴滅儤澧犻幏娑滀粧娴兼艾鎲冲▔銊ュ斀缁旀瑥鍞撮崗顒€鎲�閸忓秷鐭楁竟鐗堟閹板繗顫嗛崣宥夘洯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閸︽澘娼冮敍锟� 濞屽啿宕¢惇渚€鍎滃鐐茬闁叉垶鎸夌捄锟�305閸欙拷 闁喚绱敍锟�450008
閻絻鐦介敍锟�0371-86663763 娴肩姷婀¢敍锟�0371-86663763 閻㈤潧鐡欓柇顔绘閿涙xhenan163@163.com
鐠炵嵒CP婢讹拷11032303閸欙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