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勘测表明,该古道位于运粮河南岸,距地表深度0.3米至1.6米不等,东西宽约16米、南北长约70米,呈南北向。此路共叠压6层,从上至下,其时代分别为建国初期、民国时期、清代晚期、清代中后期、清代中早期、明末清初时期。
该古道时代跨度大,路面保存较好。当地文物部门对古道进行试掘后证实,从上至下第5层道路为清代朱仙镇鼎盛时期的官道,建国初期和民国时期的道路主道绝大部分与明清时期的路基重叠,朱仙镇鼎盛时期规模之大由此可窥一斑。
开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陈文斐说,这一发现对研究明清时期开封至武汉汉口官道的具体位置、走向以及朱仙镇鼎盛时期的古镇建设和商业繁荣提供了资料。
此外,这一发现还为确定朱仙镇第一桥--大板桥的位置提供了实物例证,也为寻找清代雍正十一年和乾隆初期清政府在朱仙镇设置的“清军同知”、“盐扑同知”、“千总同知”等机构提供了线索。
朱仙镇始建于战国初期,原名聚仙镇,后因为战国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唐宋以来,朱仙镇是水际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明末贾鲁河的开通,使其成为开封唯一的水际转运码头。进入鼎盛时期,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中国四大名镇。近年来,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原标题:河南开封发现一处叠压六层的古代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