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策 改造老城 惠及民生
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既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也有历史遗留的包袱。目前开封老城区内,仍有有58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约占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的一半。老城区市政设施落后,居住条件差,不仅是开封城市建设的软肋,更是开封人民的一块心病。
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开封并不是孤例。早在2009年,国家有关部委就发文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许多城市和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就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联合课题组评价为“经验模式具有全球借鉴价值”。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就政府层面来讲是职责,在民间层面来讲是呼声。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开封老城区大批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的棚户区居民来说,推进棚户区改造是他们翘首以盼的事情。今年1月4日、2月22日,开封市大南门里58户居民两次联名致信市委、市政府,反映居住条件恶劣,要求对老城棚户区进行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宋门里居民魏慧芳说:“俺一家三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住得很紧张。能住上新房子是我最大的愿望。希望政府赶紧改造,俺100%支持!”
面对开封广大市民对棚户区改造的殷切期盼,开封既有摆脱后进的压力,又有奋力前行的勇气。全市上下的认识逐渐在统一:棚户区是城市对市民的历史欠账,开封过去亏欠的太多了,必须下大决心将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落到实处,敢于经受棚户区改造的变革和阵痛,才能迎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蜕变,才能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对开封而言,棚户区改造不是想不想干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干、必须要干好的问题!基于这些情况,今年年初,开封市实施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计划用4年的时间对老城棚户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户数约8万户,至2015年底基本完成全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
在改造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开封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注重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征收补偿和安置政策,备足安置房源,稳妥予以推进。如在安置方面采取原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原则,是原地回楼还是搬到城外居住,充分考虑被征收人的意愿。从目前情况看,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老城区居民中,有相当大部分选择了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生活方便快捷的城外安置小区居住。
棚户区改造这项惠民利民的大工程如何实施?资金筹措问题是摆在开封面前的重大难题。但仔细研读国家有关政策,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这一难题也不难解决。《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提到可“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更进一步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在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的同时,开封也在不断关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如西安曲江新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曲江经验,曲江经验的核心就是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通过包装和运作引进外来投资,既发展了文化产业,又推进了城市建设。开封在这方面也有探索,如开封府景区的建设,政府运用这种方式没掏一分钱,景点建起来了,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了,既推进了城市建设又改善了辖区民生,两全其美。城市发展有时缺的不是资金,缺的是合适的项目和独特的创意,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封,只要注重挖掘和运作,有的是好项目、好创意。所以,开封在改造中特别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注重古都风貌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招商引资、市场开发等途径筹集改造资金,形成政府与民间资金的互动和合力,推动惠民政策的落实。
四年的棚户区改造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做,一块资金一块资金的去落实,但开封有信心、有决心将这项惠民工程继续做下去。
抢抓机遇 建设新区 助推崛起
开封既抓老城改造,又抓新区建设,已经形成新老城区齐头并进发展的局面。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打造郑汴都市区的决策部署,为开封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开封,正在中原大地快速崛起。
开封新区是中原经济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先导区,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综合试验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开封新区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
开封新区建设统筹开封老区发展,突出“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新区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化城市的时尚与新潮,是一个厚重文化与充满生机、活力的统一体,是一个时尚新潮、大气靓丽、气势宏伟的现代化魅力之城、活力新区,是展示开封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对外窗口。
开封新区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希望和梦想,是开封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改造老城区的同时,开封抓住机遇,高标准建设新区。开封市作出打好开封新区五年成规模攻坚战的战略决策,在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成规模”的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加快建设“一区六园”,“一区”即中心商务区,“六园”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北大科技产业园、职业教育产业园和生态观光产业园,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呼应郑州,借力省会,保持好势头,实现新跨越。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今年以来,新区已开工建设项目和新选址项目93个,预计总投资超800亿元。汴西产业集聚区连续两年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三大主导产业。8月7日上午,开封市在新区举行今年101个总投资404亿元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形势喜人!用不了多久,这些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有力拉动开封经济发展。在开封这块热土上,文化力正变成经济力,文化名城以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投资者。
开封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突破瓶颈,以更高的效率推进攻坚计划,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当好排头兵、领跑者和先行者!
依托文化 发展旅游 重塑名城
开封是一座绅士一样的城市,几千年的塑造,使他具有绅士般的高雅、雍容、文明、厚重。这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开封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满城的文物古迹,现有珍贵的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1945处,人们称开封为“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民谣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六座城”。文物考古已经证实,开封脚底下还珍藏着六个辉煌朝代,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下文物宝库,“城摞城”已成为开封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特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开封,依托现有的文化“软实力”,着力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重塑古都、找回汴梁”的追求,既是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一件极其平常和自然的事情。在开封,这一着力点放在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上。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诉求,也是现实发展的创新需要,又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先行示范区生动实践的需要,是开封崛起的路线图,是开封转型发展的增速器。它以20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为重要支撑,按照“一城两环八区”的规划,计划把开封老城打造成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特色文化园区,把开封的大宋文化打造成与西安汉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知名文化品牌。
古老雍容的开封,风华正茂的开封,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正探索着一条独具开封特色的发展之路——
擦亮老品牌。对清明上河园、开封府等较早建成的重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以及龙亭、铁塔等历史文化遗存旅游景点,按一景一策的原则进行提升,着力彰显浓郁宋风宋韵,再现曾处历史巅峰的大宋文化的辉煌。
推进新项目。对正在建设的宋都水系工程、城摞城博物馆等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立足宋文化优势,挖掘国际性文化元素,提升文化业态,加快推进,为实现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提供鼎力支撑。目前,通过招商引资投入3亿多元的城摞城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再现被黄沙深埋于地下的北宋东京城新郑门,届时世界又一大奇迹将在古城与游客见面。
谋划新思路。借助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创新发展思路,壮大文化产业,升值文化品牌,使文化发展成为开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开封依托丰厚历史文化遗存,正在走出一条辉煌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文化力必将增强开封的吸引力、竞争力,促进开封快速崛起。
有过辉煌,有过挫折,更有美好的未来。当前开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连续4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一批世界五百强、国内五百强企业入驻开封,十大产业集群、八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非常好,为开封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开封目前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持续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做好开封的事情,尽量少走弯路,多出成效。
通过采访,我深切地体会到,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对开封的关注、关心和对开封发展的建议,十分宝贵,开封人民乐以开放的心态认真汲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目前,开封市老城棚户区改造工作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成绩来之不易。但工作任重道远,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封将以更大勇气努力攻坚,以更多智慧破壁求解,以精心作为取信于民,以更好规划再“兴”汴梁,努力打造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亲切温润”的魅力之城。(原标题:顺应民意 改善民生 古都开封正在加快崛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