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时的墙壁、桌台、雪地到青少年时的田字格、小册子再到参军期间的黑板、宣纸,一路走来,“纸”的变化折射出闫振本身及在书法上的成长经历。
对艺术拥有极大热情而从不循规蹈矩的闫振,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能者皆为师,习百家之长”。他始终认为理论与临池不可偏废,一边研读书法著作,汲取前人论书精粹,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书艺境界;一边本着取法乎上、碑帖互参的原则,大量临帖,汲取运笔技巧、体悟用墨之道,走出了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之路。
二
闫振的座右铭是牛光甫老师的“三多一注重”:多看帖、多临帖、多背帖,注重学习、吸收、探索、创新。多年来,不管多忙多累,他都坚持每日与书法的两小时之约,这不仅是他的习惯,更是他思考问题、调理身心的重要方式。在他心里,书法创作早已不单是笔墨技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够助人涵养一种性情,提升书者的思想境界。
闫振诸体皆能,擅长魏碑、尤工隶书,其魏碑清俊遒劲,结字挺拔,笔画之间尽现风流;其隶书师法汉隶,得其厚重大气之美,字里行间呈现一派朴茂清正气象。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极其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感。欣赏他的章法布局,开合、疏密、虚实和谐统一,轻重、粗细、顺逆奇妙多变。不事细琢精雕,不求局部弄巧,注重整体饱满,达到了传统艺术技法和现代审美取向有机地结合。
“学书法讲究悟性,心悟是学习书法的金钥匙。既要悟笔法,也要悟其道。”闫振对书法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悟笔法,就是先要领悟前人用笔之妙,每个人执笔、落笔方式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这不一样的方式,反映在纸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拿到名人书帖后,不能急于动笔,必须得钻进去细研究,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有目的地去粗取精,才会有所收获。而悟其道,就是领悟前人书法作品的神韵。书法意在创造意境、表情达意,是一种造型艺术,所表现的动静之美、阴阳和谐之美以及用笔、结构、章法之美等等,都离不开“神韵”二字。领悟书法作品的神韵,需要多读书,多探索,感受书者彼时的创作环境、心态、思想感情及其审美情趣,这样才能体会书者是如何把笔法、笔势和心境融合起来的。只有达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才能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形神兼备的书法精品。
三
闫振的书法作品曾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普洱茶”书法大赛、第四届全军作品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展、全国职工书法大赛、全国第三届兰亭展、第三届“性灵派”全国书法展,获得过第六届中国书法新人作品展二等奖、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大赛百佳奖、临川之笔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二届中国齐白石国际文化节优秀奖、第二届永乐宫国际书画大赛优秀奖、“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书画作品展书法类一等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机构竞相收藏,他个人荣获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百强、 西冷印社百强书法家、河南省政府五四文艺奖金奖、省自学成才称号等一系列荣誉。这所有一切都展现出社会各界对闫振人品和作品的高度认可。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著名书画评论家、《书法导报》副总编辑姜寿田对闫振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评价:“闫振于书长于魏碑,隶书,其魏碑得方峻斩截之势,用笔爽劲,风格上沾溉时流,古不乖时,有足多称者。如在此基础上强化峻厚、洞达之笔,曲涩之功,当更臻上乘。隶书得汉隶之朴茂,寓古意于尖新,如弱化装饰趣味,求汉隶独具之气厚与嘡嗒之风,则其隶书当归于会美。”
虽然闫振身处行业领导岗位,事务繁忙,但他从未停下对艺术追求的脚步。提及当下书坛,闫振感慨道:“书法家应该摒弃功利,把功夫用在提高自身素养上。要使得书法作品有价值,除了真积力久之外,别无他路。”本报记者 张舒娜 文/图【原标题:墨香暖几案 佳作灼有光——青年书法家闫振其人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