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年奋斗在外的开封人,画家杨志峰有很深的故乡情结。他的每幅作品上,都能看到醒目的“大梁一峰”4字落款。这是杨志峰在告诉人们,自己是在中原这座古城成长并走出去的。近日,杨志峰回到家乡,在开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杨志峰字一峰,生于1974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工笔协会会员、北京对外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新华社书画院特聘画师。杨志峰的多幅作品被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国美协、钓鱼台国宾馆等收藏。
说起杨志峰的艺术之路,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当时,我市画家梁志超、刘艳会在尉氏县开办一个暑期美术班,招生对象是对美术有兴趣的中小学生,杨志峰便是其中一位。带着几分憨厚和纯朴的杨志峰给梁志超和刘艳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虽话不多,但学画很用功。炎热的天气里,他能全然不顾顺着脸颊滚落的汗珠和四周嘈杂的环境,蹲在一角专心画自己的画。半个月的学习班学习过程,杨志峰对梁志超辅导的工笔花鸟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梁志超也对这个勤奋且有着艺术天赋的学生青睐有加。在暑期学习班结束后,梁志超便约他定期到家中相互切磋交流。梁志超看到杨志峰画艺日进,就鼓励他到高等院校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之后的10多年里,杨志峰先后到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进修,师从王盛烈、刘东赢、卢坤峰、何水法等国画大家,毕业后到辽宁大学广告学院任教。为了让自己的绘画事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杨志峰毅然辞掉高校的工作,到首都北京做一名职业画家。2003年,他在北京琉璃厂租店开了自己的画廊。多年来,他先后在北京、维也纳、首尔、巴黎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联合画展。不少熟识杨志峰的人都感慨,一名从农村走出的青年,能在高手如云的北京站住脚并小有名气,其付出的艰辛、经历的磨难不言而喻。
观杨志峰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笔下既有南国的蕉丛孔雀,也有北方的霜芦雁阵。然而,他对牡丹更是情有独钟,曾十数载坚持到洛阳、菏泽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杨志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表现牡丹的新技法,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融入到牡丹创作中。他画的牡丹不但表现出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且通过对牡丹老干的夸张处理,更表现其历经沧桑不屈不挠的铮铮风骨。在形式上或工笔或写意,在技法上从传统勾勒渲染到撞色撞粉、泼彩贴金,用色大胆丰富、热烈豪放,加之四五米宽的大幅巨制,令人震撼。而他的作品在前人画法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新突破,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风貌。
谈起杨志峰,梁志超表示,工笔画创作十分艰苦,三矾九染,一笔一彩不能马虎,四五米大的大幅巨制,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完成。如今,绘画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不少人倾心商海、浮躁炒作时,杨志峰能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潜心坚守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实在难能可贵。本报记者 张东伟【原标题:写胸中之意 表万物之境——杨志峰与他的工笔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