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伪《墨竹谱卷》1
疑伪《墨竹谱卷》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谱》图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谱》图2
吴中生
我久居苏州,爱好书画,又常往来于沪、宁之间,因此对三地书画收藏的掌故颇知道一些。书画作伪古已有之,今日亦然。前几日与杭州朋友相见,他提及所见一卷款为元四家吴镇的《墨竹图卷》,并说此卷已由上海人美《艺苑掇英》第71期出版。朋友是画家,眼力也不错,他说此卷虽是老东西,但字偏油滑,竹偏秀,无吴仲圭晚年用笔拙、重、沉之感,颇似我们十多年前所见的一卷吴镇款《墨竹图卷》。因此找来《艺苑掇英》第71期看,果然就是这卷,但已有了一些变化。它引发我对古人作伪的“职业道德”与今人作伪无不用其极的感叹。
十多年前我曾见到此吴镇款《墨竹图卷》并与朋友一起把玩数日,发现此卷为仿作,原因有三:一、此卷用绢到不了元代,最早只能到明早期;二、此卷上所书年款为“至正十八年”(现在已改为“至正八年”,待后详述),而吴镇于至正十四年卒(1354年);三、此卷几段署款皆为“梅道人”,而吴镇真迹署款大多为“梅花道人”。为证实真伪,藏此卷之人求教了北京一位鉴定大家,老先生看后表示此卷确系仿作,是明早期一高手所仿,此人所仿吴镇款墨竹图卷他见过几卷,对此人有过研究(时间太长,我记不清老先生所说仿者姓名)。当问及所署年款及名款错误时,老先生说这就是古人作伪的“职业道德”,古人作伪有一定的行规,同时也怕造假会有因果报应,所以在造假时留下一些破绽,让你识破,如不能识破,造假的人认为这就不怨自己了,因为他已留了破绽给你,就不算他做坏事,也不会有报应(而我则认为古人作伪在年款上出错,可能与造假者不一定知道被仿者准确生死时间有关,古代不像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消息传播没这么灵通)。此事过去一段时间后听友人说持卷人不知是在苏州还是南京请装裱高手将此卷重新装裱,将年款改为“至正八年”(也就是现在《艺苑掇英》书上这样,但从书上仍可以看到修改时在“正八”两字上所留下的圆形深色痕迹,如一片油渍样,见右上疑伪《墨竹图卷》)。相比古人,今人作伪真是无不用其极,现在的造假者,只有水平不到让你看出毛病,决不会自己留任何破绽,如果自己看到所作有不到之处,你挑出问题,他也会编好故事等着你,也许是现在的人都是“唯物主义者”而不“唯心”了吧!但这一改变赤裸裸地把原来唯一的一块遮羞布也给扯掉了。
《艺苑掇英》第71期上关于此吴镇款《墨竹图卷》有专文评析,称“曾经陈半丁过眼,每段钤有陈氏印两方”,“试与传世的各大博物馆所藏吴镇墨竹相比较,从钤印、题款的书法和墨竹的组织形态、笔墨的抒写性格,以及绢的质地和包装、印色和墨气在绢上的沉淀、起霜,皆吻合无间,其坡地、苔草的画法,更与其山水相一致,当是可信的真迹”。“陈半丁”印当初也曾见到,其印伪且劣,自不待言。而其称与传世的各大博物馆所藏吴镇墨竹相比较钤印、题款的书法,其中倒有两段文字(见右上疑伪《墨竹图卷》图一、图二,图为局部)正好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吴镇《墨竹谱》(天津人美出版的《元四家画集》所刊)中的两段文字相比对(见右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镇《墨竹谱》图一、图二,图为局部),真伪立见。至于“墨竹的组织形态,笔墨的抒写性格”,“坡地、苔草的画法,更与其山水相一致”则必须结合吴镇69岁晚年的笔性来谈,光“形态”、“抒写性格”、“画法”与“其山水相一致”是仿者可以做到的,但其晚年作画笔性特有的重、沉、拙,如谢稚柳先生所说“老辣苍茫的笔意”是无法仿出的。毕竟这是一件明代仿作,做到绢的质地、包装、印色和原作相近以及墨气在绢上沉淀、起霜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吴仲圭生活的年代距明代早期相去不远。
当今极其繁荣的书画市场,古代书画的交易一直没有近现代书画火暴,人们大约总是觉得古代书画年代久远,其中过程太长,辨伪识真上难度较大,岂不知古人造假尚有一点儿“职业道德”,你只要认真辨识,倒也失误不会太多。而近现代书画,你如不炼出一双“火眼金睛”是无法对付这些毫无“职业道德”的造假分子,付出的代价通常会非常大。【原标题:吴镇书画鉴定:梅道人非梅花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