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团通过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老艺人,走访当地剧团,拍摄视频资料,加深了对怀梆艺术的了解,提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
怀梆振兴需要社会各界支持
焦作市人民公园内,市民们和往常一样在这里休闲。调查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开始发放调查问卷,鼓励群众参与到调查当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讲解,同学们收回300多份调查问卷。问卷显示,喜爱地方戏曲的人群大都年龄偏大,相当多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而对沁阳怀梆了解的人则更少。
作为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怀梆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老怀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怀梆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目前怀梆的影响力逐渐缩小。近年来,为了保护和继承怀梆艺术,焦作市会同沁阳市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增强了怀梆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在2006年5月,怀梆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怀梆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此,师生们表示,保护和传承怀梆艺术,政府部门的支持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让怀梆焕发出艺术青春。
怀梆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人才
师生们还来到沁阳市群众艺术馆,在张子林馆长的帮助下,采访了73岁的怀梆名角赵玉清。
赵玉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0多年的演出生涯里,她的足迹遍及300里怀川和晋东南地区。她所塑造的刘玉娘、林黛玉等舞台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赵玉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演出时的情形,还饶有兴致地教同学们演唱《杨贵妃》选段,让同学们欣喜若狂。
赵玉清退休后,除了带学生外,还和一些喜爱怀梆的老人们组建了一个小型剧团,不但经常演出,而且还灌录了唱片。遗憾的是,这个小型剧团这两年陆续有人故去,只能凑合着演几次。
曾有中学邀请她去给学生教怀梆,赵玉清表示,中学生升学压力大,专门学戏不现实。“怀梆要想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演员。”赵玉清说,“不过怀梆不太好学,培养一个好演员实在不容易。”
怀梆剧团发展亟需破解困境
冒着大雨,调查团实地考察了怀梆剧团。接待师生们的是副团长贺小联,他刚刚参加婚庆活动回来。
成立于1956年的沁阳市怀梆剧团,在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影响一度遍及晋城、阳城、新乡、洛阳等地。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沁阳市怀梆剧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迫于生活压力,不少演员不得不从事丧葬、婚庆演出活动。师生们还了解到,当地民间业余怀梆剧团演出情况较好,其中以紫陵镇宋寨村、王曲乡西王曲村的剧团演出最为频繁。但遗憾的是,相当多的村级剧团条件非常简陋。
师生们认为,破解剧团发展瓶颈关键在几个层面:要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剧团演出人才培养,鼓励剧团排演剧目;要扩大宣传,提升影响,使怀梆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呼吁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剧团发展;要鼓励剧团改革创新,提升怀梆艺术层次。剧团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以演出来赢得观众,以演出来赢得市场。
“这次实地考察,对大家专业学习很有帮助。”作为辅导员,孙永胜对考察结果表示满意。他说,“我们也想通过这次调查,呼吁有关部门能更加重视,不要让怀梆成为‘博物馆艺术’。”(河南大学供稿)【原标题:民生学院学子赴焦作调查怀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