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探秘当阳峪窑(2)

2013/4/16 14:40:31 点击数: 【字体:


 
探秘当阳峪窑

绞胎瓷艺术珍品《峪中藏宝》让人透过历史感受中华文明。

探秘当阳峪窑
 

王有洲(中)、刘凤翔(右一)在展示其得意之作绞胎透花瓷壶。  

    在前不久河南卫视播出的《华豫之门》鉴宝节目中,一名山东省的小伙子手捧两个带耳和带盖的罐闪亮登场。鉴宝专家评价说,这两个罐是出自北宋时期的当阳峪窑绞胎瓷,工艺非常精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创造。目前,全球现存的绞胎瓷珍品不超过60件,市场估价每件15万元,增值空间巨大。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记者近日连续三天在这片举世瞩目、蜚声中外的千年“瓷都”苦苦寻觅,试图用相机探索当阳峪窑的秘密。

  当阳峪窑位于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市区2公里。

  在当阳峪村村口,国务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5月25日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瓷窑遗址”石碑赫然醒目。在村头的窑神庙内,记者目睹了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而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碑文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瓷业之繁荣。“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由此可见,当时当阳峪窑场星罗棋布,一派瓷业兴盛繁荣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当阳峪窑又称为怀庆窑、河内窑等,英国人称为焦作窑,日本人和美国人称为修武窑,而我国则称为当阳峪窑。当阳峪窑从唐代开始烧制瓷器,到北宋后期达到巅峰。

  在古窑址前记者遇到该村71岁的王有洲老人。谈起当阳峪窑的事,老人滔滔不绝,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司瓦洛和瑞典人卡尔贝克在此大肆挖掘,引发了长时间的乱掘乱挖,加之水土流失及上世纪70年代以后农田建设、居民区扩建等因素,古窑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急需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在王有洲老人家的小院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研制的绞胎透花瓷壶。

  “这些绞胎瓷图案有的像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似层峦叠嶂起伏不定,可谓变化万千。记得小时候我随大人下地干活时,绞胎瓷碎片随处可见,有时还能捡到哨子、小马、小人和小壶一类的成件,到上世纪90年代村里建水泥厂时还发现很多古时绞胎瓷碎片。”王有洲老人说。

  当阳峪窑的烧制工艺,无论造型还是胎釉、纹饰都形成了独特风格。其产品种类繁多,纹饰匠心独具,从绞胎瓷到红绿彩瓷,从剔划花瓷到白地黑花瓷,从酱、紫釉瓷到宋三彩瓷,其中尤以绞胎技法最能代表当阳峪瓷器的独特风格。

  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清华大学叶吉民教授在当阳峪村调查时说:“宋代绞胎装饰瓷器除当阳峪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等地也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的精致。”可见,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可喜的是,从 2001年开始,省、市科技部门对焦作当阳峪失传的绞胎瓷工艺重新认定并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省、市科研攻关项目,对当阳峪绞胎瓷工艺进行全面开发。

  记者在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看到,一件件富有生命力和极具地域特色的绞胎瓷艺术作品栩栩如生、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09-05-12 作者:赵耀东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