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武县城以南,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小营村有个“刘官宅”。据知情人回忆,“刘官宅”是清朝末年历任甘泉县知县、代理泰州知州、江都县知县、高邮知州的刘汝贤的故居,坐落在小营村北街中部,前后三院,两边还有圈养牲口、放置农具、加工粮食的跨院。新中国成立后,因农村街道建设和宅基地规划,“刘官宅”大部分被拆毁,现只剩下后院的上房屋和中院的东屋两座房子。
刘汝贤前后为官28年,所到之处,惩恶扬善,除弊兴利,又能体恤民情,普施美政,泽被一方,当地多载其宦迹,尤以宣统《泰州志》为最。刘汝贤,字德甫,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甘泉县;光绪三年(1877年),代理泰州知州;光绪六年(1880年),任江都县知县,后又升任高邮知州;光绪末年病逝。刘汝贤为官清正廉明,卓有政声。在泰州期间,“倡捐修筑斜丰港堤,使千顷良田免于水患,州民安然无恙,且得舟楫之便。尝整饬州学,建文昌阁,邑内文风大振。又创办积谷,以防荒歉,民人多受福泽。然对为蠹作歹者则严惩不贷,固有‘刘青天’之称”。他调离泰州时,州人为他刻立“去思碑”,以表刘汝贤的德政。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泰州,当地百姓无不痛心,遂将其供入泰州名宦祠,永为后人景仰。
刘汝贤共育有四子一女,其子孙也多有所成,其孙刘肃曾,毕业于天津公学,为致公党早期党员,曾任焦作福中公司督学、修武县参议员。其玄孙刘霁卿,刻苦好学,志存高远,且多才多艺,工书法,善操琴(京胡),青年时考入河南大学,成为河南大学法学院的高才生,抗战爆发前曾任信阳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任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创办了修武县中学。其五世孙刘纬毅,1931年出生,1949年北上太行山参加革命,曾任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山西省通志》副总纂,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发表论文论著数十篇(部),在全国方志界享有盛誉。
小营村刘家自刘汝贤以后100多年间,可谓名人辈出,实为一地名望。但因小营村在民国前期隶属获嘉县管辖,以致刘汝贤作为一代循吏始终未彰于本地史志。2008年,刘汝贤后人整理家史,多方查阅《获嘉县志》、《泰州志》等资料,最终理清了刘汝贤的事迹和“刘官宅”的来历,足可补《修武县志》之不足。王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