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市文物工作队近日在天坛办事处柴庄居委会南侧、济渎路西段,对天坛西苑安置小区工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对发现的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占地2000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内,考古人员发现了17 座古墓葬,其中砖室墓16座、土洞墓1座。由于盗扰和20 年前的建筑施工,这些墓葬顶部均已破损,墓葬结构残缺不全。但是,在尚存的墓室内,考古人员仍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部分陶器价值极高。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批砖室墓除两座为坐西向东外,其余均为坐北朝南,墓室结构形制多样。有两室结构、南接甬道式,如8号墓墓室分前室、后室,均用小砖铺地,前室较深。有一个主墓室配一个耳室的,如5号墓即朝南向,有一个主墓室,西侧有一个小耳室,其中在墓室北部出土“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王莽时期铜钱。结合墓葬形制,考古人员初步判定为东汉早期。有三墓室结构,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前后室结构,如6号墓主墓室南接甬道,北接后室,面积较大,比其余墓室深;后室位于北部,为双棺室东西并列建筑,拱券顶,形制很独特。第二种是主墓一个,较浅,东西侧各有一个耳室,南接甬道。
国内首次发现的龟形座博山炉出
出土的陶灶上烟囱、锅、勺子惟妙惟肖
10号墓出土文物众多
该墓葬群出土器物繁多,共有60多件,主要集中于5号墓、7号墓和10号墓中。
5号墓为东西向的前后双室墓,墓室全长近6 米,出土木柄铁剑一把、铜盆一个,还有陶灶、陶仓、陶奁等陶器碎片,而且这批陶器表面都施黄绿釉。铁剑及铜盆位于后室棺木旁,陶器出于前室及前室耳室内。在汉代,制铜技术已逐渐被冶铁技术所代替,陶器制作大为流行。汉代墓葬铜器极为少见,因此弥足珍贵。
7号墓西侧室为棺室,南北并排置两棺,出土有五铢钱。主室置随葬陶器,有仓、奁、罐、案、耳杯、盆、盘、盒等生活类器物近20件,彩绘陶案上、耳杯内、陶樽内,发现鸡狗类动物骨头。东侧耳室放置有鸭、鸡、狗等动物模型陶塑制品以及龟形座、灰陶灯等。出土陶器除灰陶罐及动物模型外,均施红黑彩,色泽鲜艳。
最为珍贵的是龟形座博山炉。尽管炉柄以上部分已残缺,但龟形座博山炉做工极为精致,用泥质灰陶烧制。龟四足朝外正用力爬行,刚探出小脑袋,却被背上的一只瘦猴伸长臂一爪死死按住,两物相嘻的瞬间被定格在工匠的精湛技艺中。龟背模印连续的龟甲纹和连珠纹。中央有一个圆柱状粗柄,擎托顶部的博山炉,定是稳如泰山。单独以龟或猴为造型体裁的文物并不少见,用两种以上动物组合的也比较常见,如马背驻有蜜蜂、猴子喻为“马上封侯”。但是,龟猴组合的器物造型,不仅在济源地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次发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0号墓为前、后双室墓,出土有壶、仓、罐、炉、博山炉、盘、熏炉、井、盆、钵、三孔灶等22件黄褐釉陶器和灰陶筒瓦,存放于前室。陶质明器在汉代广为流行,仓、灶出现较早,而井、炉在西汉中期以后相继出现。这些随葬品的出现对确定该墓葬的准确年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筒瓦作为建筑材料,在西汉时期由官府经营,在建筑遗址时常出现,在墓葬中则很少见。此件筒瓦,已采用轮制法,背面模印平行线纹,可见当时制陶技术已很成熟。
该墓葬群位于济源西部,东临夏代原城遗址。所处区域古代文化积淀深厚,周围遍布商周和汉唐文化遗存,距2005年发现的五代壁画墓不足300米。在历年的考古中,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群。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汉代墓葬墓室文化层中常伴有大量的泥沙,这与毗邻古济水东源头龙潭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该区域在济源历史文化发展中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值得文物文化界及各方人士的关注和研究。(原标题:济源市柴庄现汉代墓葬群 出土众多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