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砥砺前行,三年深耕细作。王屋山下,济水河畔,一座宜居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魅力之城悄然矗立,散发着勃勃生机和现代活力,印证着城市发展的轨迹。
“三年来,济源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坚持‘产业支撑有力、山水园林宜居、文化历史厚重、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定位,实施‘全域济源,一体发展’的城镇战略,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城乡统筹,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12月23日,济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
乘着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强劲东风,2010年以来,“愚公故里”济源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75项,总投资14.47亿元,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
立足强极拉动
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市“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和‘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济源市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好“1”个中心城区、开发建设“3”个复合型组团(城区周边4个镇和3个产业集聚区相融合)、打造“3”个重点镇、建设好41个新型农村社区的“11334”总体发展思路,高起点、大手笔地对城市重新科学规划。与此同时,济源市编制完成《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中心城市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
通过强力打造城市快捷、便利、畅通的现代化路网,济源市不断提高城市出行能力。三年来,济源市新建、改造道路25.9公里,新增盲道39.5公里。同时,济源市开通了“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造性地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对市政设施和市容市貌进行动态管理,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城市管理更加高效畅达。
济源市不断完善公用设施建设,连续实施“两气一水”等民生工程,让水、气、暖进入千家万户,尤其是今年收购原市热力公司,成立了新的城市供热公司,积极筹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绿源净水公司),不断加大“两气一水”工程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新增管网118公里。
突出以人为本
致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
济源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打造城市水系精品景观、绿化精品景观和文化精品景观入手,济源市充分依托济东新区、蟒河休闲文化产业带建设,邀请北京、苏州、杭州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城市绿化、河道治理等高标准规划设计,提升具有济源特色的城市内涵。与此同时,济源市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坚持公园建绿、沿河布绿、道路增绿、单位植绿相结合,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88%、38.31%、10.26平方米,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化景观。
济源市坚持实施环境综合提升,出台《关于在中心城区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开展城市“无瑕”行动和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的基础上,从广大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入手,在中心城区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违法建设、市政设施”四项整治和“规划管理、城市管理、土地管理、行政审批、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六项规范活动,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不断创新突破
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根据《济源市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开工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思路,济源市采取“433”或“622”BT模式支付建设资金。每年年初,济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研究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市财政年度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济源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8亿元。
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加快与组团融合”的发展思路,济源市全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确立了新区中心轴线,突破湨、蟒两河局限,以大组团的开发建设模式向四面辐射,全面推进旧城改造、东南片区、济东新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行政组团、休闲组团、教育组团、文化组团、住宅组团。由此,城市各个建筑既各为一体,又相辅相成、相互呼应,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济源市还不断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开展“两气一水”、冬春绿化等专项行动的同时,先后实施居民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维修、休闲小品、公共健身器材、盲道、座凳、分装垃圾箱等便民系列工程。与此同时,济源市不断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市级、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三级管理职责,消除管理盲区。在继续细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济源市建立市创建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公安局、法制局、行政审批中心等相关部门和五个街道办事处为成员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联动机制,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原标题:济源:“愚公故里”唱响建设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