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境内,素有“北国风光最胜处”之美誉 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峰突起群山环绕,独具“王者风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而得名。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素有“天下砥柱”之称。相传古时这里香火甚旺、灵气十足,在此求子得子、求雨得雨、心想事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
王屋山地域文化,是以王屋山为载体,由炎黄子孙共同开发创造发展的文化。融地理、历史、神话为一体,贯通古今,是一部深藏千万年史诗的古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读。
让王屋山文化重放异彩,正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一、 历史文化 古老深沉
王屋山,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是山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条山脉,接秦晋之地;东系济水之源,通百川沧海;南襟黄河一带,望蒿岳一点,主峰天坛,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以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在天坛山顶,遗存一块巨大的砾石,传为女娲补天石,地质学家认定是海洋性砾石,形成当在太古代。在山下,迎门村发现的石器,考古学家认定,属旧石器时代遗物,与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发现的石器非常相似。根据对下川出土石器测定的碳14年代,知下川文化处年代约在21700±100年至16100±900年之间。这至少为追溯研究王屋山区早期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屋山的发拨与炎黄二帝有着必然内在联系。书载:轩辕联合炎帝击蚩尤,登王屋山设坛祭天,受天符于此坛,遂战败蚩尤,统一华夏,王屋山被视为天下第一祭坛,华夏一统圣地。虽说这段史实没有遗迹可寻,但依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和当今中学课本上黄炎部族东迁线路图看,炎黄两大部族向东迁徙,途经王屋则是确定无疑的。在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的崇拜观念是非常强烈的;黄帝途经这里,面对拔地千米的王屋山,由肃然起敬而登山祭天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受天符之说,肯定是附会无疑。只要剥去附会的天神观念,黄帝祭天于王屋山,应该说是非常有可信度的,华夏文明根源于此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载:“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尧舜时代,天下发大水,几成泽国,先后命鳏禹父子治水。鳏治水失败身亡,禹治水成功,当上了万民拥戴的国王,建立了第一个初具国家形态的邦国。“中国”格局形成。禹封王屋、凿石治黄河,导东流为济的事迹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山一水一河,构成了王屋山文化一大奇观。《竹帛纪年》载:“帝杼北渡河,都原。”夏原城遗址就在济源。50年代由郭沫若先生考证认定。周建都洛阳,视王屋山为镇山。《史记》载:“……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济源境内的诸侯轵国,春秋战国时已是天下经济都会之一。王屋山西邵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王屋山下封门口,列太行八陉,扼晋豫孔道,古称轵关,北齐在此筑长城,直抵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苏秦就以秦可能过轵关劫韩包围东都洛阳为由,游说诸国连横抗秦.。自夏王朝建立后,古三河地域就成为诸侯争霸,王朝更迭,逐鹿中原的战场。唯有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永存的。诗仙李白草书《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情状何穷。
“八日上阳台太白”。笔沉墨酣,飘逸洒脱,为当今故宫博物院唯一的李太白传世手迹。宋徽宗亲笔题跋及历代收藏印玺,堪称价值连城的珍宝。《大唐宗性太上老君石像牌》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唐贞一先生庙碣》碑阴为楷书《坐忘论》,碑身遍刻唐宋两代游人题记,由此推断当为唐代碑碣宋代重立当为不谬。 《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天宝二年立,唐玄宗隶书御题额,《语石》称“有唐行书第一”。北宋天圣九年立,“大宋真宗皇帝诏赐贺兰先生碑”;元延 元年著名书法家赵孟 书的《投龙简记碑》;元代著名书法家许有壬所书“天下第一洞天”匾额,都召示着王屋小有洞天的庄得与神秘。盘谷寺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指责权贵,嘲骂腐败之佳作,勒石寺门之外,乾隆皇帝“御制书济源盘谷考证”及“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制今考诗”,磨崖刻石于寺后绝壁上,一是讽刺朝政是非,一是承认“今是而昨非”,两相映衬,耐人寻味。明太祖,北魏文帝,宗徽宗,清世祖等封祭济渎碑文更抬高了济水的神圣地位。历代制的古碑碣非常之多。《道教金石录》主编陈志超在济考察后说:“我们费了三代人心血编的金石录中,济源占34通,已属全国之首。没想到漏掉的竟然比收入的多。”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白居易直抒胸意,叙述着自己对济源山水的一往情深;“地古灵多足胜游,高林六月似凉秋”,元好问言简意赅,概括了 王屋山丰厚的文化底蕴;“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李太白的轻描淡写,毫不掩饰其倦于仕途的苍凉。
文化的创造与更新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命意,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毛泽东对王屋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十分关注,并亲自作过战略性布置。他1938年3月6日给朱瑞《关于开展晋豫边游击战的指示》的电文就是明证。1940年朱德总司令赴洛阳与卫产煌谈判;1944年、1945年皮定均、王树声、王震、王首道先后率部挺进豫西,1947年太岳军区10万大军南下作战,先后都是出太行、经王屋渡黄河的;50年代济源人民治理漭河的经验,也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赞扬。产生于王屋山,由列子写的《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经毛泽东倡导,愚公精神已化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开创自己事业的一种精神力量。济源化村,东汉时为汉明帝沁水公主的花园。词牌《沁园春》就是以沁园公主的公园而取名的。毛泽东不仅知道这个词牌因何而名,而且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指点把王屋山点染到前无古人的境界,把地理意义上的王屋山升华到政治与生态统一的高度。
二、仙道文化 王屋藏真
仙道文化是王屋山文化的灵魂,与道教发展密切相关。“道”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最高范畴,源于老子。是道学家追求的最高信仰和终极价值。道教之“道”继于道家为其所用。道教是黄老哲学,神仙信仰,神学三大文化意识在宗教旗帜下产生的汉民族宗教。其最高追求是生命本体的“自由”与“长生”,主张入山修道成仙,保性全命,拯救自我。祖先为神,山川为宗的观念,仙境道境意识,是其理论的组成部分,有仙山之称,又出神水的王屋山自然就成为名士高道首选的“洞天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道教大辞典》主编胡孕深教授,一九九九年两次到济源王屋山考察,为第一届王屋山古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是《王屋山道教与司马承贞》。他指出:“王屋山如此之多的宫观遗迹充分说明,王屋山在历史上道派繁多。大量道士墓葬,更兆示着在王屋山道教史上还隐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据有关资料可以初步认定王屋山是黄老道、天师道、太平道等道派的发祥地。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入王屋山修道,太一道二祖师在济源建太清万寿宫布道,龙门派复兴在王屋山历时八九年的事实,如果得到确证,则中国道教史须重新订正。”当他看到《大唐宗性老君石像碑》,《唐贞一先生庙碣》上刻的《坐忘论》,唐玄宗题额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碑》,蒙汉文圣旨碑,赵孟 书的《投龙简记》碑后指出:“这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流传于世的《坐忘论》是明代版本,而王屋山竟然还保存着唐代碑刻。如果能有一本考证翔实的《王屋山道教史》问世,无疑是对中国道教研究的重大贡献。”胡教授对王屋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做出如此高的评价,为揭开王屋山神秘的面纱提供了一条思路。目前,我们只能罗列有关史料,供有志于研究王屋山道教的专家、学者参考。
从道派上讲:太平道、黄老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全真道、太一道、龙门派都与王屋山有直接关系。《后汉书》载:东汉末方士、干吉(也称于吉),曾在曲阳泉上得神书,一百七十卷,写《太平清领书》。《神仙世界》一书说得更明白:“于吉经常在太行山南曲阳的流水上周游,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子亲授他一部神书.名《太平清领书》,这就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王屋山下战国时就有曲阳,至今尚有曲阳村和曲阳泉,与上说相符。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晚年辞官隐居北邙山(王屋山支脉)修炼。学长生之道后与弟子八蜀于顺帝年间至到斗米道即天师道,《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云:华存师清虚真人王褒。王君,讳褒,字子登,成仙后授为“清虚真人 ”,领有小洞天治王屋山洞之中。魏华存,王褒、《黄庭经》与王屋山自当有必然联系。司马承贞在道教史上居显位,司马先生曾先后受到大唐三代帝王召见,尊为道教首座。开元二十年(724年)玄宗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 观成后玄宗御书“廖阳殿”,三字为匾额,后又建紫微宫,十方院为己修道之所,玄宗又送其妹玉真公主师事承贞,朝野为之震惊,从而使王屋山在中国道教界居于中心地位。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曾寓居玉阳山(王屋山脉)灵都观,后前往山东传道,先后收丘处机等七弟子为徒,大定九年王携七弟子西归,栖于玉阳山灵都观,后创重阳庵,恢复“初跻道位,诣阳台授戒”教规。其弟子丘处机在济源又创修长春观。天坛山后的王母洞与灵山洞相通,今灵山洞口尚存“七朵莲花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的石楹联。丘的弟子张志谨复归王屋山灵都观,整修“丛林制度”,使王屋山道教又进入空前兴盛时期。元代王屋山由龙派所独占,高道辈出,李志常、王志坦、赵道坚、张德纯、陈道微、赵复阳、苗道一、完颜德明、王常月等大师均来自王屋山,或修道于王屋山,或秘密授戒于王屋山小有洞戒律道场。由于各道派都在王屋山留下遗迹,与王屋山有直接联系的名师高道还有王子晋、毛伯道、商山四皓、河上公、赵叔期、甘始、燕真人、张探玄、李含光、薛希昌、张果老、二鲁真人、刘海蟾、北七真、萧道熙、陈性常、张太素等数十人之多。
在一九九九年第一届王屋山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中国道教大辞典》副主编王卡先生,为大会提供论文是《王屋山与上方真元道派》,他明确指出:南宋金元时期,位于北方的王屋山道教中出现了一个新兴道教──上方真元派。
神灵之气,山脉之丽,宫观布局之妙,交织成王屋山之魂。王屋山有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飞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大奇观,宫观建筑及遗址装点其间。从这些宫观遗址分布看,大致可分三路:一路是阳台宫经天坛至王母洞为西路;二是金卢顶峰为主的东路;三是麻姑庙灵都观、平阳府为主的中路。形成纵向不同、意境各异的山岳道观地带。每路因海拔高度不同,宫观或在平地、或在台地、或在峰顶,形成了空间层次不同,佳树奇峰与玉宇琼楼交相映衬,自然景与仙境高度融合的“三重神仙洞府”。从阳台宫经迎恩宫到紫微宫属于“神人共处的世俗仙境”,是神与人共处兼融的天地;经瘦龙岭至天坛顶是“众仙天府”,是行天子之礼、祭祀天地山川的神坛;自远尘沟到灵山洞为神仙处居之宫。理想化的自然风景成了成仙不死的仙境。
王屋山古属九州之中州,由于天坛峰通天拔地,居中而独高,向有“运日月以旋,衡地道纲维”的擎天柱之称。其后有五斗峰压阵,左右有日月二峰护卫,前有华盖峰开道,其格局似“王者之屋,众仙之宫”,其势如“王者驾临”。故而王屋山具有“万物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经过上千年诸多名士、高道的惨淡经营,宫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又构成“天地星宿同构宇宙的格局”。所有宫观的轴线都对准天坛、天坛背后的王母峡正好呈现出向东南方开口的杓状,于是构成一个北斗七星拱围天坛的紫微垣神话。将阳台宫、迎恩宫、紫紫宫连起,似北斗星七星之柄的话,十方院、铁梁庙、王母殿、混元殿连起则呈杓状。天坛顶正好拱围其中,似乎天上北斗七星的转动与天坛同步,由此统领着诸路天神,管理着天下芸芸众生,并周而复始地主宰万物生灵的命运,进一步肯定了王屋山具有神权君权统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既体现了先哲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观;又体现了先人们对天地神君崇拜意识。(原标题:济源愚公移山传说赏析:仙道文化 王屋藏真)